首页>观点
标题图
屏山时评: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2025-08-21 11:04 福建日报 原创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再次温暖了国人的心房。这里有“把一生献给探月”的栾恩杰,有“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的范振喜,有“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的郑钦文,也有“用平凡善举温暖邻里”的普通人。他们身份各异、事迹不同,却都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这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样的特质,让一些人总能跨越地域与职业的界限,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image.png

  感动中国的人,往往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坚守”之间找到了平衡。栾恩杰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探月的突破,更在于他面对“从零开始”的困境时,那句“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执着。他用20年时间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70岁高龄仍坚持到发射场盯守,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宏大目标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可实现的路径。同样,保定学院的支教老师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用近24年的接力,在西部的三尺讲台上写下“奉献”二字。他们中有人放弃城市的舒适,有人推迟婚期,有人把孩子带在身边支教,正是这些具体而微小的付出,让“教育扶贫”的宏大命题变得鲜活可感。

  他们的身上,总有一种超越功利的纯粹。吕明玉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从没想过要成为道德模范,只是觉得“能救人一命,是多大的福气”;她带领服务队帮扶困难群众,自己贴钱买物资是常事,有人问她图什么,她只说“看到别人笑了,就值了”。这种不带功利心的善举,恰恰击中了当下社会对真诚的渴望。反观现实中一些“作秀式慈善”“表演式奉献”,之所以引来反感,正是因为掺杂了太多功利算计。感动中国的人,从不是为了“感动他人”而行动,他们的选择源于内心的价值判断,这种不问回报的纯粹,让善与勇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普通人看到了“自己也能成为光”的可能。“感动中国”之所以能持续引发共鸣,正在于它没有把榜样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展现了平凡人如何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光——无论是快递员冒雨送餐时顺手救下落水者,还是环卫工人坚持20年资助贫困学生,这些故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感动不必惊天动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书写不凡。

  这些年度人物的事迹,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当社会充斥着“精致利己”的论调,他们的选择提醒我们,利他与奉献依然是深植人心的价值追求;当“躺平”“摆烂”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他们的拼搏告诉我们,奋斗的姿态永远动人。

  “感动中国”走过20多年,评选标准或许在变,但人们对“感动”的期待从未改变。我们期待看到那些突破局限的勇气,那些坚守初心的执着,那些发自内心的善良。这些人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未必耀眼夺目,却能照亮普通人前行的路。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的感召下,开始在自己的生活里多一份坚守、多一份善意、多一份担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微光汇聚”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感动中国”真正的意义所在。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