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穷县”到全国百强县第四位,晋江用40多年时间书写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变形记”——全球每5双运动鞋就有1双诞生于此,孕育了15个“国字号”区域品牌、53家上市企业,形成覆盖研发、生产、配套的完整产业集群,演绎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晋江城市美景 (刘翼 摄)
这片热土孕育的“晋江经验”,经习近平同志七次实地调研提炼,已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截至2024年,晋江连续2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十强,用占福建1/20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1/16的经济总量,县域经济实力连续30年居福建省首位,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借鉴推广的成功经验,被誉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
今年上半年,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晋江探索“企业家+科学家”协同创新模式,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01.39亿元,同比增长6.5%,展现出“生产稳、需求优、质效升”的显著特征。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雅玲 通讯员 林锦鑫
“企业家+科学家”的创新实践
让科创动能加速释放
走进晋江市三创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23年,这块“国字号”招牌正式落户于此,成为全国县级市科创园区发展的标杆。
晋江三创园创客大街 (晋江三创园供图)
“我们打造的是由苗圃、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接力式科创闭合生态圈。”三创园负责人介绍道,园区开创了全国县级首个街区式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内部布局了创客学院、路演大厅等载体,为入驻企业提供从财会法务到技术金融的一站式服务。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12家公共科研平台构成了强大引擎。近年来,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华为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晋江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相继入驻,覆盖鞋服、集成电路、食品、大健康等核心产业。它们与本地制造企业合作实施的产学研项目已超千项,受益企业超千家,成为企业外部的创新“发动机”“增速器”。
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人员正在工作(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郑银杰 摄)
数据印证了园区的成功:在孵企业98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省级“产业领军团队”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9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4家、数字经济领域“瞪羚”9家、“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
人才的聚集更为园区提供了强大动能。截至目前,这里已集聚众多高精尖人才、团队,累计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290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省“百人计划”12人,博士358人、硕士549人,入驻企业拥有开发专利近千项,在园留学生企业(项目)10家,具有留学背景人才15人。
“这三个技术比较贴合当下智能制造主题,给我们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不久前,在三创园举办的“科技赶集日”——离岸创新中心高端装备成果推介会上,晋江(武汉)离岸创新中心的三家企业代表携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平台)项目、全球领先的颜色测量装备以及色彩大数据系统项目、新一代IoT智能物联网无人叉车产品项目进行了路演,凤竹纺织项目经理许金森听完路演感慨道。
“我们打造的‘科技赶集日’品牌活动,将于每月10日、20日在三创园创客大街路演大厅举行,通过搭建常态化、开放式、互动性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而在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的建设现场,另一场科创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今年3月1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龙头带动·翼展鸿图”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举行,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活动中,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13个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超300亿元,释放出新一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信号。
走进位于南翼国际芯创港的睿斯科3—1厂房内,只见各式各样的肿瘤先进粒子治疗设备零件正在生产中。这个号称医疗器械“航空母舰”的高端设备,单套涉及的主要零部件达6万多个,涵盖先进制造、精密加工等领域,项目直指国产化、在地产业化。
南翼晋江国际芯创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林劲峰 摄)
去年11月,睿斯科医疗公司入驻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晋江区域,作为晋江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打造中国核医学谷和生命健康硅谷的龙头项目,睿斯科聚焦先进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研发的质子治癌装置、医用同位素生产回旋加速器等高端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一边是睿斯科的正式投产,一边是多个项目集聚落地。随着南翼晋江区域的加速建设,泉厦金生命健康硅谷已初具雏形。
按照规划,泉厦金生命健康硅谷将建设“一谷三区”。其中,高端医疗设备产业集聚区位于南翼核心区,睿斯科肿瘤先进粒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一期已入驻投产,同时签约落地正大医药卡迪泰高端创新医疗器械、同威电子科创制造总部基地等项目。目前在建的南翼晋江国际芯创港,将提供新型标准厂房、中试基地、研发楼宇、定制化总部等空间,企业可以“拎包入驻”。医用同位素及核药产业集聚区以东石镇金泽北区为启动区,已落地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项目,并引入远大医药和红石资本,将推进更多先进医药项目落地。医养融合康养服务产业集聚区位于金井滨海片区,规划发展康养休闲旅游业态,打造一体化康养基地。
以泉厦金生命健康硅谷建设为契机,晋江探索“企业家+科学家”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加速技术、人才和资本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引领产业未来,催生新质动能。
陆港联动的开放新局
让晋江优品触达全球
单次运输通关时长缩短8小时、总体业务量占福建全省四个陆地港90%以上、在7个国家与地区运行全新出海服务模式……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来自福建陆地港集团打造的晋江陆地港项目。
今年7月17日,一辆从中国香港发车,载有173件食品、保健品、生活用品等货物的货柜车抵达晋江陆地港,经泉州海关监管后放行。这标志着闽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在泉州正式启动。“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整个过程无须中转卸货、堆存和口岸查验,实现“一锁到底,直达泉州”,不仅压缩20%以上的物流成本,单次运输通关时长也缩短了8小时。
十余载探索建设,创新驱动下的晋江陆地港已然构建起“海陆空铁邮”多式联运资源汇聚的“超港口”模式。国际陆港、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城市货站、冷链物流等项目相继落地,不仅成为国内第二大陆地港,更跻身全国口岸服务功能最齐全的平台之列,总体业务量占全省四个陆地港90%以上。
泉州晋江国际陆地港已汇集海陆空铁邮多式联运资源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张九强 摄)
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助力当地企业拓展全球市场,陆地港与地方政府、国企协同,在7个国家与地区运行“线下城市展厅”+“线上直播”+“公共海外仓”的全新出海服务模式。“以前,我们出口的产品以成品鞋服等为主;如今,更多出口的是原辅料、半成品和机械设备。东南亚等地区大量的鞋服生产制造厂商,需要中国的上游产业配套。”福建陆地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在晋江,从“一条线”到“一张网”,有形通道跑出加速度,成为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陆上,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一站式快速通关,中欧班列双向对开、常态化运行。海上,去年5月,“福建晋江—金门快线”外贸集装箱航线首航成功;去年6月,“晋江围头港—马尼拉北港直航快线”首航成功,加速推动晋江“本地货物本地出”。空中,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持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航线通达马尼拉、达沃、克拉克、新加坡、吉隆坡、曼谷、万象、芽庄和中国香港、澳门等航点。海陆空日渐通达的连接,让晋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用日显。如今,更多晋江产品、晋江品牌驭江驾海、远赴重洋。
晋江围头港—马尼拉港“点对点”直航快线首航(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林劲峰 摄)
开放也是改革,“走出去”意味着拥有抢占更多订单、更多市场份额的可能性。泉州(晋江)优品迪拜展销中心“牵手”肯尼亚,合力打造“Globalcare-Info全球赋理资讯平台”。通过该平台,来自盼盼食品、联合纸业、集成伞业等25家晋江企业的产品将销往中东、东非、东南亚等市场。
两岸融合的民生答卷
一泓清水的七年之旅
在美丽的晋江金井月亮湾景区内,有一座高粱酒瓶形状的雕塑,上面书写着“两岸一家亲 共饮一江水”十个大字,为台湾同胞亲手所立。在一水之隔的金门县田埔水库,同样也有一块巨石,上刻一行醒目的红色大字“两岸共饮一江水”。
一水相依,不同的风物景致,却诉说着相同的缘分。是闽水缘,也是血脉亲缘,更映照出两岸的同根同源。
今年5月16日,在位于晋江南岸的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N2标工作井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着吊装管道。(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张九强 摄)
“截至目前,我们累计向金门供水超过4323.55万吨,日均供水量2.1万吨,占金门日常用水量的81.9%,大大缓解了金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昨日,福建水投集团晋金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佳兴告诉记者,自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后,金门民生用水依靠地下水占比逐年下降,从开通初期的68%降至5%,当地产业及经济发展也有了源头活水。
金门与晋江隔海相望,最近处距离仅5.2海里。一直以来,金门民众饱受缺水之苦,深怀从福建引水的梦想。2015年10月12日,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大陆段正式开工。2016年10月底,陆地输水管道全线贯通,泵站完成调试并稳定试运行,大陆段率先具备通水条件。2016年6月24日,海底管道正式开工,2017年11月27日,海底管道全线贯通。2018年5月10日至11日,两岸共同进行联合测试,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2018年8月5日上午10时,金门受水池清水喷涌而出,标志着“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愿景化为现实。
为了让金门乡亲共享清洁水、安全水、生态水,作为供水工程的运营管理方,晋金供水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科学调度、保质保量、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原则,确保让台湾同胞喝上放心水。“坚持日检10项、月检35项、半年检115项,做到足量供水、优质供水。”洪佳兴说。
水源地保护是从源头保障水质的关键。晋江推进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通过“双水源、双线路、多调节”设计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彰显大陆“让同胞喝好水”的承诺,让两岸同胞的情谊在一江水的连接下更加深厚。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湖库连通工程、水源地保护工程两大部分,项目初设概算28.6亿元,湖库连通工程53公里输水管线于2023年4月正式开工,目前所有标段已全面开工,争取明年年底完工。
以水为媒的民间交流日益热络。七年来,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累计接待台湾同胞参访100余批次、2500余人次,创新设立的“台胞林长”制度聘请四位金门乡亲参与生态管护。2024年4月,金门青年陈志宏在龙湖水源地种下第一棵树苗时说:“守护这湾清水,就是守护我们的共同未来。”
海丝风正劲,潮涌向未来。新征程上,晋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泉州市委、晋江市委全会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全力攻坚冲刺,确保交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优异答卷,并重点谋划“十五五”,全力收好官开好局,不断谱写“晋江经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