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正让福州乡村一处处偏僻地变为“聚宝盆”。
在永泰嵩口镇大喜村,观鸟、赏景、研学等业态蓬勃发展;在连江晓澳镇“赶海一号”滩涂主题乐园,各地游客和村民一起体验“讨小海”;在闽清雄江镇梅雄村,闲置建筑变成了民宿、咖啡馆等……
福州有2000多个乡村,占全省总数的六分之一。30年来,福州以“一盘棋”思维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公共服务软对接,从产业协同发展到文化互鉴共荣,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在广袤城乡持续演进。
深处大山中的闽清池园镇隔兜村,一座闲置多年的旧电站困扰着多任村支书。去年底,它突然被一家文旅公司相中。“没想到,我们刚把旧电站的项目放在流转平台上,就引来了意向方,一下子盘活了荒废已久的村级资源。”隔兜村党支部书记陈发光难掩激动之情。
一年来,福州创新推出农村产权流转平台,推动农村产权跨城乡、跨区域流转交易,释放出的价值远超预期,溢价部分额外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1亿元。
农村土地资源得到盘活,不仅加快了城乡融合进度,还让更多乡村找到了融合发展新定位。长乐猴屿乡猴屿村通过自剖优势——身处福州1小时通勤圈、背山面海风光旖旎,很快找准了发展方向,坚持总部经济与乡村文旅两手抓。暑假、“五一”期间,村里的“网红”绿皮火车、房车营地人气火爆,自驾游人员络绎不绝。
产业协同发展为城乡融合注入持久动力。如今,福州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日益成熟,培育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农业产业强镇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县5个。
均衡化公共服务也在加速推进。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全面推动快递进村,开通农村客货邮融合线路,布设村级快递物流服务点超1000个。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城乡文化共生呈现崭新气象。福州积极开展“周周有戏”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村BA”、村晚、村唱等一系列活动接连举办,不断为村民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闽侯县侯官村、长乐区前董村入选“四季村晚”全国示范展示点。
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9.48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69元,连续3年在城乡品质提升综合考评中获得第一。(记者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