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闽大地云端之城,话剧《树魂》以宁德周宁黄振芳家庭林场为原型,讲述一家三代四十余载植树护林传奇。福建作为 “两山” 理念践行排头兵,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篇章。近日,中国环境报开设专题,探寻《树魂》与八闽大地的 “两山” 故事,生动展现生态文明理念落地成果。
今日主题:《黄振芳家庭林场:林下经济正在生金》
每次观看话剧《树魂》,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后洋村村民黄传融都感动得流泪。
因为《树魂》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并带动村民一起行动蹚出致富路的故事。
黄传融回忆,由于贫穷,那时候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一座座山变成了“光头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春季下大雨的时候,泥石流,到了夏天,水源就缺,很多农田都是干旱。”
为了改变这一状态,当地鼓励农民发展林业脱贫致富。1983年,黄传融的父亲黄振芳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家上山种树,从种50亩开始,三年造林1207亩,成为当地有名的“造林大王”。
“我们(大年)初二就开始上山种树,那一年下了四场大雪,树苗运回来了,没办法直接种下去。我们就把雪堆扒掉来种树,也是非常艰难。”黄传融回忆说。
有人问黄振芳,这是何苦呢?茶叶收入也有了,也有饭吃了。黄振芳却认为,“没有苦,哪有甜;不种树,哪来富!”
春天,栽树施肥;夏天,管理树木;秋天,修整土地;冬天,巡查护林。黄传融和父亲的坚守与付出,换来树苗长势喜人。为了增加前期收入,父子俩又开始尝试“以短养长”,套种马铃薯、玉米、魔芋、茶叶等作物。1986年,林场套种作物收入高达2万多元。
在黄振芳家庭林场的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短短几年,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如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幸福有了绿色“靠山”。
“现在我们不砍树也能致富。”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黄传融继续挖掘林下资源,发展蜜蜂养殖,种植黄精、金线莲等,以此开发的“三杉缘”系列产品,消费者青睐有加。
黄振芳家庭林场推出的系列林下产品
如今,黄传融又看好紫灵芝的林下种植。“我们周宁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紫灵芝的生长,品质更优,香气更浓郁。而且紫灵芝当年种当年收,4月下旬至5月种植,大概3个月就能采收。”提起紫灵芝的种植养护,黄传融如数家珍。
去年和今年,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紫灵芝品相和产量十分可观,仅晒干售卖就能收入20多万元,为林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紫灵芝 陆淑华 摄
下一步,黄传融计划办一个紫灵芝烘干、切片、包装的工厂,带动更多林农过上好日子。
“我们会用心经营好这个林场。林种、林养、林游,我们上万亩生态资源,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面对未来,黄传融干劲十足,满怀期待。
更多有关【话剧《树魂》与八闽大地的“两山”故事】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往
期
推
荐
快收藏!县政务服务中心派驻部门(窗口)及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咨询号码
图文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文编辑:汤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