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
近日,在位于延平区大横镇的百合种源研发中心,一罐罐正在培育的百合花小籽球生根发芽长出新绿,共有100多个品种。这些种苗都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畅销的百合品种。
延平百合种源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员 赖慧萍
我们通过组织培养保留百合花的种子资源,并且由杂交育种得到的新品种进行原种培育,再在大棚进行种植,保证种球质量,为今后百合花种球国产化奠定基础。
在延平百合花繁育大棚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平1号”百合长势喜人,延欣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再过几个月,这批延平1号百合就可以移栽下地培育。
南平市延欣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陈佩振
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拥有自主产权的百合花种球——延平1号。我们繁育到第二代的籽球阶段,再育一年,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子球售卖给农户,让他们种植鲜切花。目前我们在培育的百合就是500万粒,接下来,我们会往3000万粒(种球产能)的体量去发展。
据了解,百合种业振兴项目是延平区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的产学研重点项目,旨在破解国外百合种源“卡脖子”问题,实现自主生产替代进口,产业结构合理化、产品规模化、品种本土化。科技赋能,百合花开“芯”时代。
延平区每季百合花种植大概需要种球3000万粒,如果百合种球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每粒种球至少可以节约1.5元到2元的成本,仅延平花农每年就可以节约成本4500万元至6000万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合种球的突破,再加上花稻轮作的推广应用,既解决了延平百合种植户的种球问题,又实现花农增收产业增效。
延平区王台镇百合花种植大户 魏长俊
我每年大概9月份开始种植百合花,种植面积80亩,一般在春节前后上市,我们百合花收完之后就开始种植水稻,进行花稻轮作,这样一个模式既保证粮食安全又能提高花田利用率,全年花稻轮作营业额大概230万元左右。
省级科技特派员
延平区林业局花卉办主任 陈文靖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着我们百合种业振兴项目,力求通过百合种业振兴,培育出自主产权的百合花品种,把延平区打造成为百合种业生产大区(县),然后逐步把种球推向全国,让更多的百合种植户得到实惠。
种子是花卉产业的“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百合产业向全市推广的部署要求,延平区高位规划“一朵花”产业发展,“北承南联”,主动对接云南昆明、辽宁凌源全国百合鲜切花三大主产区,建立“百合产业联盟”,对接引进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科院等“大院大所”,着手打造百合花国家种质资源库、全国百合花中试熟化平台,同时委托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制延平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
福建百合花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 黄永旺
我们延平区按照从百合的种源端、生产端到市场端,搭建起整个延平区“一库两中心三基地”这样的格局。通过百合集团的组建,我们从人才、技术、资金、渠道上,把我们百合花的一、二、三产有效地融合。
延平区坚持市区一体,联合南平绿发集团、实业集团成立百合集团。南平绿发集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推动南平百合花产业提质升级。并与实业集团一起分别注资千万元,在全市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推动延平“一朵花”做大做强。
南平绿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涂洪彬
2025年元旦,我们举办“盛世百合 喜迎宾客”百合花展,吸引超10万人打卡拍照。今年,我们先后在建瓯小松、顺昌元坑修建400亩百合种球研发及生产基地,通过构建百合种球三级繁育体系,打破种球进口依赖,并开展“花稻轮作”,提高种植效率,促进花农增收,为我市乡村振兴及百合产业发展贡献“绿发” 智慧。
同时,延平区还主动对接联系武夷山、松溪,整合百年老枞、百年蔗、百合花,打造“百年好合”联名款产品,利用“武夷山水品牌影响力及全国400多家门进行销售百合系列产品。
目前,全省唯一的百合种质资源基因库已建成;百合种源研发中心和“中国百合之乡”花卉物流中心已投入运营;工厂化育苗基地、规模化种植基地和商品球繁育基地也全面实施。延平百合“一基因库、两中心、三基地”的百合花产业集成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朝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方向奋力迈进。百合花真正成了村民的“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