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取得显著成效。但“新瓶装旧酒”现象仍在少部分地区上演:有的把信息化手段异化为减负秀场,实则制造新的数字负担;有的一刀切解散工作群,导致沟通成本增加;有的把减负作为新的考核指标,出现“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荒诞现象。这些做法看似为基层减负,实则用新包袱替代旧包袱,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仍然被消耗,心中那份失落感反而更加强烈。
基层减负在落实中走样变味,甚至陷入“越减负担越重”的怪圈,归根到底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只有改变老旧工作模式、扭转错误思想观念,减少对留痕的过度依赖,避免以数字多少论胜负、以纸面文章看优劣、以盆景造型比高下,基层减负才能越减越有成效。只有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杜绝拍脑袋决策,防止片面化、简单化理解,避免机械式执行,才能确保减负接地气、真落地。
为基层减负反而增加负担,应当自上而下改起,避免挂“空挡”。理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边界,建立清晰的权责清单,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不作随意删减,能精简的冗余事务坚决精简,该谁干的事就交给谁干,该谁担的责就由谁来担,杜绝“甩包袱”“踢皮球”,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主业、干实事。推动考核机制更加注重实效,在考核项目上做减法,在群众评价权重上做加法,坚持清理和规范并举、治标与治本结合,做到考得聚焦、考得有效。
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变异性,为基层减负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不松劲。一方面,将基层减负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关键抓手,靶向施治突出问题,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台形成警示效应,动真碰硬促即时整改。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减负常态化回头看,加强对基层反映突出形式主义问题的整改监督,持续巩固整治成果,对减负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换言之,织密制度防护网,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健全长效机制,堵塞机制漏洞,从源头上防范形式主义回潮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