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7日
福州解放日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1949年8月17日
福州从黑暗走进光明
万寿桥迎来了和煦的阳光
福州古城
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
历史新篇章
也许自称老福州的你
不认识这些路
▼▼▼
中正路、斗门路
福德路、茶亭路
吉新路、横山路
小桥路、中亭路
但它们的另一个名字
你一定再熟悉不过
八一七路
陈建国/摄
1950年
上述八条路统一改名为八一七路
北起鼓楼,南至解放大桥
全长5115米
这条城市中轴线
见证了福州的解放与新生
猪蹄峰
打响解放福州的第一枪
猪蹄峰,扼守福州北门,海拔524米,三面皆是悬崖,犹如一把“尖刀”直插北峰。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国民党军第106军第50师重兵把守,在山前设置了用木桩和铁丝网构成的鹿砦,在夜色中闪着森冷的光芒……
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8军82师245团在猪蹄峰发起总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夺取了北侧两个山头,但在攻取主峰时受到阻碍。
8月17日凌晨,在屡攻不克的紧要关头,245团3营组织火线突击,战士们前仆后继,在枪林弹雨中,以血肉之躯打开福州的北大门!
万寿桥战役
城内最后的最激烈的一战
解放军进城后势如破竹,但到了南台(今台江),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顽抗。当时,国民党在桥中央的小岛榕树上,架了2挺机枪,火力封锁桥面,子弹倾泻而下。
怎么办?退?不行!必须前进!万寿桥,是当时横跨闽江的唯一桥梁,不攻下这座桥,仓山过不去,打不到义序飞机场,福州将无法得到解放。
当时的万寿桥与江南桥
英勇的解放军几番进攻冲向敌阵,最终攻下了万寿桥。解放福州城,解放军伤亡1500余人;攻占万寿桥,伤亡70多人。为纪念福州解放,万寿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此战,为解放大军南下福清、解放平潭,直至进军厦门和金门,打开了通道。
1950年的福州万寿桥
解放军入城当日,万人空巷,在南街等地游行庆祝解放;更出现旧警察上街维持秩序的有趣现象,福州百姓笑称为“共产党军队进城,国民党警察站岗”。
由北至南贯通福州中轴线的
八一七路
正是当时人民解放军
攻入福州的路线
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距今已七十多年了
有人说战争太远,记忆模糊了
但当你看到这些熟悉的人和事
还会这么觉得吗?
8·17福州解放,有他们的贡献
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吴石(福州籍)
将台湾和东南部署及国民党军队动向
等一大批重要情报交给中共情报站
为解放福州提供有利条件
1950年
吴石的副官、福建人聂曦
因“吴石案”在台北被捕
英勇不屈的瞬间
成为永恒的经典
吴石副官、福州人王正均
也因“吴石案”被捕就义
还有不少为福州解放
作出贡献的人士
如——
林白
梁灵光
陈绍宽
萨镇冰
陈学仕
谢筱迺、叶可钰、管长墉
刘通、丁超伍
……
福州人经历了战争的摧残
更懂得和平的珍贵
八一七路是福州城最早的马路
作为福州城市中轴线
也一直见证着
福州城市地标的变化
看看20世纪20年代
福州城区内的平原
很难与如今
高楼林立的八一七路联想起来
这是20世纪60年代
行驶于八一七北路的
1路公交车
浓浓的英伦风
使用“斯柯达”车型
以烧木炭为动力
因爬坡动力不足
上坡时大家还要下来推车
1983年
无轨电车工程竣工
成了当时福州出行方式的“网红”
1991年
观光一号线的“祖师爷”出现了
双层巴士投入运营
上面三幅图是
20世纪60年代的东街口
20世纪80年代的东街口
与当时新建成的
福建首座城市人行天桥
20世纪90年代的东街口与巨幅广告
小伙伴们可以对照这些照片
看看有多少回忆呢
21世纪初的东街口。郑帅/摄
即使是今天繁华的八一七路
也将成为我们脑海中的记忆
因为它不断变酷!
2017年上半年
鼓楼区对八一七路中轴线
启动环境综合整治
2018年东街口商圈
更是刷爆朋友圈
▼▼▼
鼓楼区官方数据显示
2018年元宵节当天
东街口商圈人流量达103.9万人次
其中八一七北路为66万多人次
阔别6年的东街口商圈
以全城首次“封街仪式”传奇归来
路面更高、马路更宽
建筑更新、景观更亮
灯光璀璨、流光溢彩
2018年8月17日
南街地下二层商业街
正式开业
全天候、可互动、体验式的新型商业街
此后又经过不断细致改造
八一七路变得越来越美
解放福州纪念碑 毛小春/摄
闽江之心
成为了福州城市新地标
以及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2020年拍摄的解放大桥。陈暖/摄
以“三山两塔一条街”为标志的八一七路中轴线,被称为福州的历史文脉,千年不变,在全国独一无二。在这条文脉上,历代都有标志性建筑,展现着福州的个性特征与文化底蕴。
这条中轴线,沿着以福州解放日命名的八一七路,从北端的屏山,经冶山春秋园、明清建筑群三坊七巷,再到闽江两岸的上下杭、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全长近7公里。
# 镇海楼
# 福州西湖
# 冶山
# 三坊七巷
# 乌塔、白塔
# 上下杭
# 烟台山
八一七路
对福州来说
不仅仅是路名
更是一段
值得福州人铭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