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 •新福建新闻客户端 8月8日上午,海峡导报社大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场以“携手同行,让爱无碍 —— 助残微公益品牌塑造与社区融合实践”为主题的座谈会在此举行,三家公益组织、多位社区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助残公益的实践与未来。作为连接各方的桥梁,海峡导报希望通过此次座谈,让合适的公益项目走进合适的社区,让助残之爱真正融入基层。
构建全链条助残体系
公益组织服务有温度有力量
座谈会伊始,三家公益组织率先分享了各自在助残领域的深耕成果,从具体服务到体系构建,展现了公益力量的专业与温情。
△神仙姐姐助盲公益服务队志愿者赖庆林
神仙姐姐助盲公益服务队以“让盲人出行更安全”为核心,通过盲道宣传、体验活动及陪伴出行助力视障群体。发起人语嫣介绍,团队常走进社区暑托班,让孩子们蒙上眼睛体验盲道行走,直观感受视障群体的困境。全盲志愿者赖庆林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他以亲身经历推动盲道优化。“盲道被占用、设计不合理是常态,我们不仅要带盲人出门,更要让他们能自己安全出门。”他说。
△厦门市艾施慈善会代表林宝金
厦门市艾施慈善会聚焦困境残疾家庭,构建“生活-教育-发展”三维帮扶体系。代表林宝金介绍,“艾有米”每月为无劳动能力者提供20斤大米;“艾助学”为困境学子提供助学金与国学营等服务;“艾助残”涵盖辅具捐赠、康复支持、居家无障碍微改造及残健共融活动。“曾有高位截瘫患者因无家可归欲轻生,团队联动村委改造蘑菇房为其安家,捐赠电动轮椅助其走出家门,如今状态显著改善。”林宝金说,在艾施慈善会救助的案例中,这只是冰山一角。
△厦门小蜗牛联合创始人陈英
厦门市湖里区小蜗牛身心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由身心障碍孩子家长创办,更懂特殊家庭痛点。联合创始人陈英介绍五大项目:“爱心同乐日”推动残健融合;“融合教育”助力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家庭喘息服务”让家长获得休息时间;“暖心港湾计划”通过家长互助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患儿家长走出阴霾。“就算是残疾人,他也可以实现高品质生活,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为他的高品质生活去努力。”陈英说。
从活动引入到资源对接
社区代表期待公益力量参与共建
公益组织的分享让社区代表深受触动,结合自身实践,两个社区分别提出具体需求,为公益项目落地指明方向。
△滨中社区工作人员李津宇
滨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如火如荼,已有孤独症青少年就业平台“星空咖啡”,并开展儿童友好、新就业群体服务等项目。“暑托班可加入盲道体验课,让孩子从小理解无障碍意义,小蜗牛的融合教育项目与我们的创意树美术课堂契合,能让特殊孩子更好融入集体。而艾施慈善会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也是社区所需要的。”滨中社区工作人员李津宇表示,希望引入更多互动性公益活动,期待更多公益组织的专业支持。
△莲兴社区党委副书记杜莹莹
“莲兴社区人口达2.2万,老年人口占比近14%,普惠性服务需求旺盛。”莲兴社区党委副书记杜莹莹直言,辖内盲人群体不少,神仙姐姐的盲道体验课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同理心;对外来务工残疾家庭的帮扶,艾施慈善会可以提供专业引导。“我们在入户时发现,不少特殊孩子家长被‘24小时捆绑’,小蜗牛的喘息服务正是我们急需的。”杜莹莹说。
供需能匹配,合作可落地
导报搭建“公益对接快车道”
社区需求与公益组织服务方向高度契合,现场碰撞出合作火花,海峡导报也明确了后续发力方向。
作为座谈会发起方,海峡导报将持续推动公益组织项目落地社区。未来,将建立公益组织与社区常态化对接机制,跟踪意向项目进展;通过报道传播助残故事,扩大公益影响力;举办 “微公益进社区”线下活动,让公益之光照亮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需求。
“让合适的项目找到合适的社区,让每一份爱心落地生根。”导报微公益项目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搭建沟通平台,让“携手同行,让爱无碍”从理念变为生动实践。
厦门城市微公益栏目简介:
自2014年起,海峡导报发起厦门城市微公益栏目,聚焦于市民触手可及的公益项目,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城市治理实践。该项目以社区为依托,通过政企联动等创新模式,打造 “城市微公益菜单”,引导公益组织进入社区与居民互动。它将公益与社区生活、传统非遗文化等相结合,以公益市集、便民服务、文化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涵盖环保、助老、助残、科普等多个领域,旨在让“爱心厦门”转化为市民可感可触的日常实践,传递温暖与善意,汇聚微小力量,助力城市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