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岩新罗区组织部门召开的一场澄清会引人关注。会上,为因服务企业遭遇多次不实匿名举报的干部林强(化名)公开正名,不仅还了干部一身清白,更向全社会清晰传递出组织的坚定立场: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护航。
林强的遭遇并非个案。现实中,不少干部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时,常面临“干得越多、风险越大”的困境。有的担心与企业接触多了被“误伤”,有的顾虑主动服务会惹上“嫌疑”,于是选择“清而不为”,悄悄收起了服务企业的热情。这种“想干事怕出错”的心态,根源在于担当者缺乏足够的制度安全感。
新罗区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示范。面对不实举报,组织部门没有止步于程序性“查否”,而是从动机、性质、程序、效果四个维度深入研判,最终以公开澄清的方式亮明立场。这一举措释放出强烈信号:只要出于公心、严守纪律,组织就是干部最坚强的后盾,不必担忧“背黑锅”“受冤枉”。
为实干者“减负”,关键在于构建闭环式保障体系。
善用“识别镜”,把服务企业的实绩、化解营商难题的能力作为考察硬指标,多到企业一线听口碑、察实情,让那些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真正进入组织视野。要筑牢“安全网”,细化容错清单,明确服务企业中出现的非故意失误、未谋私利的偏差,只要程序合规、初衷是为了发展,就应大胆容错,让干部敢闯敢试、轻装上阵。
架起“直通车”,对诬告陷害行为“零容忍”,建立快速核查机制,一旦查实是不实举报,第一时间为干部澄清正名,让清白者不蒙冤、不委屈。
树好“风向标”,在选拔任用中鲜明向服务企业有作为的干部倾斜,让“为发展担当者得实惠”成为常态,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
干部是推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地方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为实干者卸包袱,本质上是为发展添动力。只有让干部彻底放下“怕惹事”的顾虑,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干成事”的劲头;只有让亲清政商关系从制度规范变为生动实践,才能让企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当前,各地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一大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冲锋在前。各级组织部门更应主动作为,以完善的制度保障、鲜明的激励导向,为实干者撑腰鼓劲,让他们在服务发展的战场上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