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甘肃积石山,阳光炽烈,山野葱郁。一群从泉州、厦门两地出发的大学生志愿者背着行囊踏上绿皮火车,历经29个小时的颠簸,跨越两千多公里,抵达了这片土地。在教室角落临时搭建的“厨房”生火做饭,褪去学生身份第一次站上讲台……在积石山5所偏远小学里,华侨大学第十八届甘肃积石山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的48名志愿者,经历了数不清的“第一次”。两个星期过去了,无人退缩,无人抱怨,反而盼着时间能走得慢点,再慢点,可以多陪伴大山里的孩子,多播撒下知识与希望的种子。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龚翠玲 通讯员 王舟 文/图
眼眸里的星光
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去年离开时,孩子们拉着我的手问‘老师,你明年还来吗’,那个眼神,我一直忘不了。”支教团成员纪乙靖动情地说,孩子们殷切的渴望让她又一次走进积石山。而今看到新的一批学生走进课堂里,她心中满是欣慰。支教的辛苦真实存在,但当看到孩子因课堂上的讲解豁然开朗,或因学会一个新知识而欢呼雀跃,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她感叹,自己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无比珍贵的成长和感动,这是一种爱的循环。
单小倩同样连续两年选择支教,她心中怀揣着相似的信念:“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第一年是探索,第二年是想做得更深、更好。”
来自中国香港的支教团成员叶颖芯被孩子们深深打动。“我想把我的所见所学分享给孩子们,希望他们知道,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教我坚韧与乐观。”她表示。
为了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优质的课堂内容,支教团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一三九”教学体系。该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创新性地构建了“基础教学(主科夯实)、技能训练(兴趣拓展)、素质提升(视野开拓)”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在此框架下,他们精心筹备了九类课程,并相应成立了九个专业教研组,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实验、心理健康、科技创新等素质教育内容。
教孩子们用枫叶做创意画
十八年的守望
让大山里的梦想飞向远方
支教团的到来,为积石山的孩子们推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
“老师,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老师。”积石山县癿藏小学学生马丽娜十分喜欢支教老师带来的课堂。让她觉得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老师不仅教课本上的内容,还带来了很多新鲜事,会教唱歌、画画、打篮球。她最喜欢听老师们讲大学生活,描述大海的样子,“我也想像老师一样,考上大学,以后也去帮助别人”。
“谢谢华侨大学的支教老师,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安琪是2018年华侨大学支教团教过的学生。时隔多年,支教课堂仍让她记忆犹新。“在课堂上,我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电脑,第一次通过电脑视频通话……支教老师给我们带来很多希望。”
有趣的科学实验课
“坚持组织学生赴积石山支教18年,其意义远超于简单的教学援助。”本届支教团带队老师庄国煜感慨,看到一批批学子在支教中成长蜕变,看到积石山的孩子们因为华大学子的到来而眼界更宽、梦想更明,这就是年复一年奔赴的意义所在。
18年的时光,足以让幼苗长成大树。18年来,华侨大学支教团共派出32名经验丰富的带队老师、893名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积石山县、晴隆县等地的101余所中小学校,累计为超过6900名渴望知识的孩子送去丰富多彩的课程,点亮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