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导报
标题图
淮安新港三期项目:翻转课堂育出新“河工”
2025-08-05 18:28 新福建

“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当墨香在培训的课堂悄然浸润,笔尖沙沙如春蚕啮桑,这方寸之地便不再是寻常教室,而是能够传承“河工”精神的“滨淮讲堂”。

作为江苏首个自动化内河港口,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码头工程项目选址于京杭运河与里运河交汇处。项目建成后,将构建起内畅外联的多式联运网络,标志着淮安从明清时期的漕运中心,向现代“内河航运中心”实现跨越升级。

作为“运河之都”,淮安大量水利工程成于古代,福泽至今。这一条条蜿蜒的河道充斥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经历史沉淀而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河工文化”。淮安新港三期项目青年们既是新一代的码头建设者,也是淮安河工文化的继承者与践行者。建设伊始,项目便以“育人”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堪当发展重任、敢于面对风险挑战的新时代新“河工”作为项目推进的关键一环。

“活到老,学到老。许多员工也是首次参与无人码头的建设,我们在建设码头过程中也要加强员工培训。”在项目书记付长喜看来,项目青年员工占比约60%,有刚入职的大学生,首先要打造一个学习课堂,将青年力量迅速转化项目推进的动力,帮助员工快速成长。

然而每周一次的课堂学习收效甚微,员工进步参差不齐,并没有达到预期快速帮助青年成长的效果,滨淮课堂所采用的“听、学、看、用”四字法,从原有的总工课堂转变而来,通过讲课学习,观摩实践从而让青年员工吸收知识,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求变才能打破局限。

“对症下药说着容易,但是这药不好找啊,中医会望闻问切,我们也会就好了。”付长喜与项目经理辛海升在中午吃饭听着电视广告的推销,苦恼聊着。“这些广告讲的那么多次,我都会了。”辛海升的无心之言,却点醒了付长喜,那就是培养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让青年员工巩固展现的环节,那便是“讲”。

当查看进步员工发现,每个员工进度快的方面还不一样,而技术岗位的员工更迅速,除了听课,当其他员工以及工人们咨询时,他们进行讲解便完成了一次巩固。因此,付长喜修改了方法,将四字法变成了五字决,决定实行课堂“听”教、以案“讲”法、实地考“察”、交流互“学”、一线实“练”的模式。

在增加了“讲”学后,除开原有的课堂授课,还新添了互相讲学的翻转课堂,青年员工根据所处岗位、所学进度进行备课上课,既巩固知识,又了解所学进度以及欠缺方面,并且能够实时交流增补缺少内容,让不同岗位了解不同岗位的知识,互动研讨与一线实践中全面掌握施工管理技术,更便于推进轮岗制度落实。付长喜和辛海升还根据安全人员教育培训,打造了一间农民工培训学校,除开安全规范培训,让青年员工当起“讲师”,通过“老配新”的方式把培训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最高峰时将近两百号人进行学习。青年员工把所学巩固在脑海中,再在施工一线进行实践,更能快速上手,转化为项目建设的动力。

五字诀翻转课堂搭上培训学校,辅以激励以及量化评分,淮安新港三期项目青年员工成长迅速,多个主要关键岗位、部门负责人已经由青年员工撑起一片天,成为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截至目前,项目部连续两年项目多名员工评选公司金银牌员工以及优秀员工,3名青年员工考取了一级建造师证书,其中1人增项2次;1名青年员工考取一级造价师证书。

港岸上,缆绳在桩上磨出深痕;学堂里,墨痕未干的笔记仍不断书写。风从港口横贯而入,裹挟着船舶的号子,与讲堂的诵书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与淮安新港三期项目青年员工书页翻动的轻音,在风里悄然相融了。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