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学)会以及科技特派员等,应当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服务,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农业科研院所开展乡村科普工作,应当服务于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战略实施,同时要贴近乡村民众生产与增收致富的实际需求。
为实现科普助农,应充分激活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在连接科研与基层中的桥梁功能及作用,结合地方实际产业需求,因地制宜打造集科普传播、技术培训与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这意味着科研工作者需真正下沉到农业生产一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与和美乡村建设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普及。比如,在茶果蔬主产区可侧重推广高效生产与绿色防控技术,而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域则应加强疫病防控知识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传播,从而使科技内容紧密贴合农户的日常生产实践。这种精准对接的科普方式,不仅能增强知识推广的实际效果,也能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长期可落地应用的技术支撑。
乡村科普工作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中的关键一环。例如,在农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乡村科普通过普及设施农业与智慧管理技术,帮助农民掌握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实际应用技能,对数字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业科研院所应当携手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把科学普及有机融入科技项目的实施流程之中,推动形成从科研攻关到技术示范,再到人才培训的良性互动,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的转化。
推动科普工作与产业链的深度结合,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科研院所应积极联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集技术推广、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于一体的全链条科普模式。在当前产业链深度整合背景下,农业科研院所组织专家团队对接农业企业、合作社,协助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并开展技术骨干培训,不仅有助于破解基层技术瓶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农产品高产优质的“技术密码”能够转化为“流量密码”,科学知识嵌入品牌叙事之中,不仅拓宽了传播范围,还成为拓展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