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以为,茉莉花茶就是“茉莉花+茶”的组合,其实成就茉莉花茶鲜灵香气的背后,还有一项关键的工艺——“白兰花打底”。
为何福州茉莉花茶在窨制过程中要垫一层白兰花?这一看似简单的步骤,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与文化智慧?
工艺的“点睛之笔”
明代《茶谱》中记载:“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栀子、木香之属,皆可作茶。”而现代《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4779-2017)明确规定:茉莉花茶窨制时,可先用少量白兰花等香花打底,以提升香气品质。
福州作为“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窨制工艺可追溯至宋代,而加入白兰花的做法在明清时期已成熟,是当地茶人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福州地处亚热带,白兰花与茉莉花同为当地广泛种植的香花,资源易获取,且两者花期相近,便于同步采摘、窨制。
历史上,福州茉莉花茶以“窨次高、香气足” 闻名,而加入白兰花被视为 “低成本提升香气浓度”的关键技巧——相较于增加茉莉花用量,少量白兰花即可显著提升香气的“厚重感”,这一工艺也成为福州茉莉花茶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标志性特征。
互补香气的层次
茉莉花的香气以清新、高扬的“清花香”为主,特点是鲜灵但略带单薄。而白兰花的香气则属于“浓香型”,醇厚、持久且带有独特的蜜韵与木质调;
当白兰花垫在底层时,其释放的浓郁香气会与上层茉莉花的清鲜香气相互渗透,形成“清中带浓、浓中透清”的复合香调,避免单一茉莉香的单调。
白兰花的香气分子(如芳樟醇、丁香酚等)与茉莉花的香气成分能产生化学协同,让整体香气更饱满,且在茶汤中表现为 “入口有香、回甘留韵”。
辅助茉莉花“吐香”
茉莉花的“吐香”需要适宜的湿度与温度,而白兰花花瓣质地较厚实、水分含量高,且释放香气的速度较慢,能在窨制过程中起到“保湿、稳温”的作用;
垫在底层的白兰花会缓慢释放水分,维持堆内湿度在80%-85%(茉莉花吐香的最佳湿度),避免茶叶或茉莉花因干燥而停止释香。
其自身香气释放过程中产生的微弱热量,能辅助维持堆温在30-35℃(茉莉花活性最高的温度区间),延长茉莉花的吐香时间(从常规 6-8 小时延长至10-12小时),让茶叶更充分地吸附香气。
柔化茶汤刺激性
茶叶在窨制前经过杀青、揉捻,可能残留轻微的“生青味”或涩感,另外茉莉花虽香,但性偏凉。
白兰花性温,其香气中的温润感能中和茶叶的涩味与茉莉的凉性,让最终的茶汤口感更柔和,尤其适合肠胃较弱者饮用。
下次喝茉莉花茶,茶友们可以细细品味。沸水冲下去,叶底翻涌间,白兰花的香总在最后才漫上来,缠在茉莉的余韵里,让那 “人间第一香” 多了层耐人寻味的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