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渊(右)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江信恒 摄
“小廖,用你给的种子种出的玉米丰收啦!尝尝看,可甜了!”在平潭金井片区大厝基村,村民林述华笑着将新采收的玉米塞到廖正渊手中。作为一名台湾农学硕士,廖正渊自2019年扎根平潭后,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带领大厝基村村民奔向富裕路,在田野间书写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经”。
台湾新品种扎根平潭
漫步在大厝基村的田野间,一幅动人的丰收图景徐徐展开。一改过去以花生、地瓜等传统作物为主的种植模式,村里种上了台湾水果秋葵、台湾花莲1号西瓜、木瓜百香果、千禧番茄、水果玉米等新品种,如今这些瓜果都迎来了丰收。
“小廖,今年的秋葵比去年大多了,还好听了你的建议。”村民魏良生笑着说。作为最早跟着廖正渊种植新作物的村民,魏良生去年试种的5亩台湾水果秋葵今年扩展到了15亩。他算了一笔账:过去种地瓜每亩年收入约3000元,改种台湾水果秋葵后跃升至9000元,加工制成秋葵茶和秋葵咖啡后附加值更高。
“覆盖黑膜防止长草,除虫用生物制剂……他教我们的新方法,不仅让作物长得更好,也更绿色健康。”如今,魏良生又尝试种植木瓜百香果,成为村里首批依靠新品种实现增收的“新农人”。
受益的还有农户钟昌美。在廖正渊的建议下,他在萝卜收成的空档期种上了台湾花莲1号西瓜。如今,这批西瓜产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廖老师不仅提供种子,还全程指导我们怎么种植。我们现在信心十足,明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钟昌美说。
“我就是想让村民们知道,咱们不能只守着花生、地瓜这些传统作物。通过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能够有更好的效益。”廖正渊说。
打开销路增加收益
“各位朋友,这是我们在平潭种植的台湾花莲西瓜,果肉细腻,甜味十足……”7月11日上午,廖正渊在助农直播间里,卖力地为台湾花莲1号西瓜吆喝着。
如何将好产品推向市场,卖个好价钱,这一直是农户们面临的难题。廖正渊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不仅指导种植,还化身“销售军师”,帮助村民开拓市场。
“农户们以往是等着收购商来收,价格相对较低,还缺乏主动权。我想帮他们打开销路,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在平潭种植的台湾农产品有多好吃,也让农户们能获得更高的效益。”廖正渊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廖正渊积极推动大厝基村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借鉴台湾精致农业的经验,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台湾水果秋葵深加工成养生茶和类似咖啡的饮品,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搭建网上销售平台,让产品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平潭种植的台湾农产品。
“好产品也怕卖不出去,所以我们得帮农户们抓好销售,让他们更有信心。我们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让我们的台湾水果秋葵更具品牌化、走得更远。”廖正渊说。
打造富有特色农业村
在大厝基村,廖正渊的5亩试验田就像是一个农业新品种“孵化器”,种植着各式各样的台湾新品种。试验成功后,他便将新品种推广给农户,这里成为农户眼中的“品种宝库”。
带动村民种植新品种,只是廖正渊“农业版图”的第一步。他有着更宏大的梦想,那就是在村子里打造观光果园,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各种各样的台湾水果,还能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我会继续创新,把更多台湾水果带到平潭。同时借助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名气,让来平潭的游客知道,这里不止可以看海,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台湾蔬果,感受到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魅力。”廖正渊说。
在廖正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对特色农产品种植信心满满。“廖老师对我们的农业指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过去我们村有很多撂荒地,如今都被盘活起来了。接下来,我们也会支持他扩大种植规模,共同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农业村。”大厝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豪说。
“我本身就是学农的,在这里能够实现我的梦想。”廖正渊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让瓜果越种越甜、让两岸同胞越走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