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莆田
标题图
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根”系田畴赤子心
2025-07-26 14:18 福建日报客户端

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7月26日讯(通讯员 郑志忠)仙游度尾,群山叠翠,百年柚香氤氲。当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轻触那板结的土壤,一句低语如金石坠地:“酸化的泥土,困住了柚树的魂。”这声叩问,穿透了柚林深藏的沉默隐痛——裂果如泣,木质如哽,土地的呻吟与农人的愁容,在根系深处早已盘根错节。

这位以“做农民的好帮手, 与土壤交朋友”为心志的根系生物学家,自三十年前将目光投向大地的根脉起,她的学术生命便与脚下的田畴血脉相连。从越洋求取根系真经,到归国拓荒学科疆域;从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到茶垄柚园的躬身示范——廖红教授,这位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始终如一株根系深植的作物,将科学的触角探入泥土最深处,以赤子之心,在广袤沃野间,一笔一划,书写着“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无声誓言。

她不是田埂上的过客,而是大地赤诚的儿女。一柄锄头,丈量着论文的厚度;两脚泥土,浸润着为民的情怀。在闽中山野,在川蜀丘陵,她播下的科技星火,正悄然燎原,唤醒沉睡的土地,叩响一曲别样的田野丰歌。而那每一粒因她而清甜的柚果,每一穗因她而饱满的稻谷,都是大地回馈这位“追根人”最沉甸的礼赞。

01深耕田畴的一天

晨光尚未完全驱散闽中山野的薄雾,一辆沾满露水的汽车已驶离榕城。廖红教授带着研究生,又一次踏上了那条通往仙游的熟稔道路。车轮碾过山路,载着她破解土地密码的使命,直奔作物生长的前线。

廖红教授在度尾利众红山果场与市县技术员交流

上午十时,烈日已然灼人,度尾镇帽山村利众红山果场内柚香浮动,几乎能凝滞暑气。廖红俯身,指尖轻抚过一株文旦柚油润细腻的果皮,如同抚触大地的脉搏。“看,今年顶端功能枝挂果显著增多,”她向聚拢的果农展示手中数据,“肥力不仅是够,更在于精准。”在她推广的专用有机改土技术加持下,奇迹悄然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优质果比例跃升约10%,畸形果锐减;同等大小的果实悄然增重一至二两;果肉饱满如月,储存期延至春节后仍清甜如初。最令果农眉头舒展的,是那曾令人心碎的裂果率,已降至20-30%。

“最大的受益者,在此现身说法!”度尾文旦柚协会会长余志成指向他的老果园——俨然成了最生动的示范。仅施三次廖红团队配方的有机肥,满园柚果竟如模子刻出般齐整,一级果率硬生生提高了15.79%。“乡亲们起初最忧心减产,不敢试,”廖红深知推广之艰,“但数据最诚实,示范三年,眼见为实。”她的团队已在仙游扎下深根,文旦柚与水稻两个田间实验室,成了她破解增产提质密码的前沿哨所。

廖红教授在度尾洋坂村指导水稻简化施肥方案实施

近午时分,战场转向稻浪连绵的田野。在剑山村、洋坂村无垠的绿毯上,廖红目光如鹰隼。她蹲下身,捏起一株稻叶:“叶片深绿,茎秆粗壮,没用复合肥吧?”兴茂合作社的杨清满连连称是。廖红团队的水稻简化施肥方案——基肥200公斤+追肥30公斤,正以燎原之势在仙游6个乡镇万亩良田铺开。成本直降20%,稻田杂草少了,禾苗整齐度高了,其背后,更是对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这一“大地隐疾”的系统疗愈。

午后转战钟山镇东溪村,廖红的敏锐再次闪光。她发现再生稻农户竟遗漏了关键的催芽肥,当即拍板:“我们免费提供100亩有机催芽肥!8月5日前务必施下!”她更果断圈出10亩作对比田,“让土地自己开口说话”。当看到全程有机种植的稻田几乎不见虫害踪迹,她语重心长:“此时若补施化肥,前功尽弃,太可惜!”她对因种草皮导致土壤崩溃的痛惜,对前茬药害残留的精准溯源,无不闪耀着她“土壤—作物—管理”全链条治理的灼灼真知。

廖红教授在钟山镇东溪村指导稻农施用有机催芽肥

下午的行程,是流动在大地上的农技课堂。在鸣和村,她以“小孩时期喂大人饭”的生动比喻,描绘出“智能肥料+专家直联”的创新图景:农户拍照上传,专家微信直联指导,说明书精确到天,彻底规避渠道商误导。在菜溪乡象星村,一块施肥失误的田垄被她当即化为警示教材。“科技服务必须形成闭环,”她的声音在田野间异常清晰,“专家要到地头,问题要现场解!”

暮色渐拢,廖红教授风尘仆仆的一天行将落幕。她婉拒仙游三十万元土壤检测费的故事,连同她半月必赴田间的铁律,早已在干群间口耳相传。她推动的改土肥技术,让文旦柚一级果率提升15.79%,让稻农亩均省下二百元成本——这些由心血凝结的数字,最终化作一份沉甸甸的科研成果报告,呈于省委领导的案头。那圈阅与批示的墨迹,正是对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躬行实践的最高礼赞。

车轮启动归程,一场骤雨不期而至,敲打车窗如急鼓。风雨反更衬出那大地赤子扎根沃野、躬耕不辍的倔强身影。廖红的一天,是她无数个躬耕于野的日子的缩影。她脚下沾满仙游的泥土,心中装着天下的粮安,以科学家的赤诚与实干,在闽中大地奋力书写“沃野良田,物阜民丰”的时代答卷。

大地静默,却以沉甸甸的稻穗和清甜的柚果,无声铭记着这位赤子的深情——那深情厚谊,早已深植于每一寸被她唤醒的土地之中。

02根系深处写“三带”

廖红第一次踏进仙游度尾的柚园时,正午骄阳如熔金般泼洒于连绵山坡。她轻触板结的土壤,眉头便锁了起来:“酸化的泥土,困住了柚树的魂。”这声低语如一枚楔子,钉入百年柚林的沉默隐痛里——裂果如泣,木质如哽,土地的秘密与农人的愁苦,早已在根系深处相互缠绕。

度尾红山岩柚场

这位根系生物学的拓荒者,三十载深耕,始终用锄头丈量着论文的厚度。她躬身田野,正是要做给农民看。那身影常在柚园间起伏,带领团队铺开一场静默革命。在仙游文旦柚基地,600百亩品质提升示范园率先成为试验田,眼下6000亩土地开始试用她特制的有机肥。她带着学生,常在田间地头铺开塑料布,与老农们盘膝而坐,一边挥锄示范,一边倾囊相授。在她看来,那些“土专家”的智慧结晶,有时比精密仪器更通晓大地的脾性。田间成了流动的讲堂,泥土气息与知识光芒交融,科技星火便在这躬身相对中悄然燎原。

她的引领,是俯身大地与农民同耕。在中国文旦柚之乡度尾,廖红团队为千年蜜柚开出“三季肥方”,如同应和着大地的呼吸节律:开春的促梢肥唤醒生机,五月的壮果肥积蓄力量,寒冬的养根肥沉淀根基。同时配好一剂“元素魔方”:硼与钙的配比在实验室的瓶罐间被反复雕琢,最终化作田间精准的投喂。当“土壤改良用肥、调整施肥位置、果园生草、禁用除草剂”的“四部曲”与水肥一体化的智慧滴灌交织成网。两年静默的“土壤革命”后,2024年的秋风里,裂果率竟骤降两成,柚果清甜如蜜,土壤从板结的牢笼里挣脱,pH值由4.2升至6.1——根系终于触到久违的松软与丰饶,柚农心中亦落下一场甘霖。

廖红的心底,始终回响着年轻时跟随导师踏入田野的震颤:一望无际的碧绿如海,农人眼中对丰收的渴盼如星。那一刻起,她便立志做一名“有智慧并能助人的农民”,“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如今,从福建茶园到度尾果园,再到四川内江万亩血橙生态园,她的生态栽培技术如活水般四处流淌,润泽着千万亩土地。

在2023年全国人代会上,廖红目光如炬,提出重建“赤脚医生”般的基层农技队伍。她深知,小农经济星罗棋布,千头万绪的问题如藤蔓缠绕,科技与田地间那“最后一公里”的沟壑,唯有赤脚踩在泥土上的农技人员能够真正弥合。她所呼吁的,不仅是一支队伍,更是为古老田畴注入智慧血脉的根系网络。

03根植沃野育新苗

三尺讲台之外,廖红心中另有一方更为辽阔的课堂——那便是无边无际的田野。这位“拿锄头的教授”,心中深植着“教育为本”的根脉。她常对学生言:“胸中无大视野、大情怀,肩上难担大担当、大作为。要看清我们的学科,如何与那‘绿水青山’血脉相连;要明白我们手中的学问,最终要化作滋养大地的养分。”

于是,乡间阡陌、地头垄间,便成了她最生动的讲坛。常见她带着一群年轻学子,踩着沾露的泥土,躬身于青翠之间。没有粉笔黑板,只有一垄垄待耕的田畴;没有高深理论,唯有手把手的示范与叮咛。她教他们辨识土壤的呼吸,聆听作物的低语,更教他们如何与那些常年与土地耳鬓厮磨的农人倾心交谈。塑料布就地一铺,便是课桌;犁沟垄台之间,知识如溪水般流淌。

“别小看这些‘田秀才’‘土专家’,”廖红常对学生们说,目光扫过不远处正熟练侍弄庄稼的老农,“他们指尖沾着的泥土,藏着大地最朴素的智慧。那些看似‘土气’的法子,往往能点石成金,解燃眉之急。”在她看来,真正的学问,一头连着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另一头,必须深扎进这广袤田畴的肌理,感知其最真实的脉动。唯有让学子们赤脚踩进泥土,双手触摸稼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大地的密码,明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

廖红的目光,不仅投向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更投向了广袤乡野间那些最直接的服务者——基层农技员。在她心中,一支技术过硬、扎根泥土的“赤脚医生”式农技队伍,恰是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根系网络,是将实验室的星火,播撒成沃野燎原的希望所在。

廖红三十年俯首大地,用根须的学问叩开丰收之门。她教会我们,所谓科技兴农,终须在泥土中深深扎根,在汗水中抽枝散叶——当根系深植大地,每一粒果实便都成了大地无声的礼赞。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