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高校暑期志愿服务热潮涌动。然而,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匆匆签到、拍几张合影便草草收场。
志愿服务本是高校学子展现青春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打卡式”志愿服务,既辜负了社会期待,也错失了成长契机。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部分学生视志愿服务为作业任务或评优筹码,未将其内化为责任担当,倾向于走捷径;个别高校以参与人数、服务时长为主要考核指标,忽视了实践的内容与质量;一些活动因前期调研不足,服务与需求错位,学生只能拍照交差。
志愿服务是对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补充,重在参与社会治理、解决公共问题,其核心在于创造价值。当学子为独居老人打扫房间、陪留守儿童学习游戏,当团队深入乡村设计文旅方案、帮老乡直播带货……并从中体会到奉献的分量和被需要的温暖,志愿服务才真正做到了实处。
破除“打卡式”服务迷思,学校应完善考核机制,将服务成效、对象反馈等纳入评价体系,让走过场者无处遁形;组织方需深耕需求对接,让学生“有活干、干得好”;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年学子在付出中涵养共情能力与实践智慧,实现服务社会与提升自我的同频共振,让青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