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三明泰宁县的美丽乡村,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高校研学团队驻足在古建筑间写生创作,田间地头村民忙着采收黄花菜,直播间镜头前村书记热情地介绍农特产品,合作社里工人有序打包装箱新产品……这些生动场景的背后,是泰宁县第七批驻村干部组建组团帮扶服务队,以“组团作战”破解乡村振兴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
今年来,泰宁县聚焦推动驻村干部资源共享,在第七批驻村干部中开展“泰有力量·筑梦同行”组团帮扶活动,统筹各级驻村干部力量,组建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6支服务分队,鼓励驻村干部“揭榜摘星”、跨村共建,让特色产业“活”起来,乡村人气“旺”起来。
泰宁县部署开展“泰有力量·筑梦同行”驻村干部组团帮扶活动
组团引智:让“红色乡土”成为“研学热土”
“以前村里游客来得少,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大学生一来,村里一下子热闹了!”杉城镇际溪村的李大姐望着前来写生的学生们,脸上满是笑意。这一喜人的变化,得益于团省委派驻开善乡池潭村第一书记苏巧艺带队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分队的精准施策。
在该服务分队的第一次联席会上,针对分队中际溪、王坑等村“乡村旅游有资源、缺人气”的共性难题,作为队长的苏巧艺没有单打独斗。他充分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开展2025年度福建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风展红旗、如画三明”专项活动,将这些村推荐纳入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路线。从线路设计、高校对接到服务保障,他带领分队成员逐村走访踩点,全面梳理每个村的历史文化、红色故事、生态景观等特色资源禀赋,为高校团队量身定制“研学写生+影视创作+红色教育+农事实践”套餐。
集美大学、厦门医学院大学生在王坑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正值暑期,上海戏剧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40余所省内外高校的2400余名师生接踵而至。大学生们在美丽乡村画素描、在“80”小镇拍摄微电影、在古城街头展销农特产品……不仅带火了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更让沉寂的乡村多了青春气息与发展活力。“暑假开始才不到一个月,我家民宿就接待了30多批学生,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南会村的余大哥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
组团兴业:让“黄花菜”变成“致富花”
“以前种黄花菜,愁技术、愁销路,现在有合作社和企业的扶持,我们只管安心种!”大坑村脱贫户冯大爷看着田地里饱满的黄花菜,心里踏实了不少。这份踏实,来自市供销社派驻红地村第一书记、特色种养产业发展第一服务分队队长叶炜的多方奔走和积极争取。
下渠镇大坑村土壤肥沃,适合黄花菜种植,但散户种植“小而散”,技术不规范、销售渠道窄,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叶炜组织分队成员实地调研后,达成了“抱团发展”的共识。为解决“种不好”的问题,叶炜积极协调三明头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技术专班”,定期进村开展种植培训,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手把手”指导;针对“买难卖难”问题,叶炜发挥“牵线搭桥”作用,推动三明市供销投资集团与仁寿堡家庭农场达成深度合作,与黄花菜种植合作社签订协议,统一供应优质产品,按保底价订单收购。更贴心的是,叶炜还充分利用市供销社“明供优品”品牌效应,联合企业打造黄花菜品牌,通过包装设计、电商直播、展会推介等方式拓宽销路。“今年大坑村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300亩,预计鲜品总产量可达130万公斤,通过‘订单+品牌’双管齐下,将直接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2.3万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叶炜(右一)组织特色种养产业发展第一服务分队成员到大坑村实地调研黄花菜种植情况
“黄花菜产业提升项目只是我们分队探索跨村共建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将统筹洋芋粉丝、红糖、油茶等各村特色农产品,通过联合培育品牌、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方式,积极推进农特产品抱团销售项目。”叶炜对组团帮扶的未来充满信心。
组团聚力:从“帮扶一村”到“服务一域”转变
全县6支由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组成的组团服务分队,通过召开联席会、座谈交流、外出调研观摩等方式,定期收集汇总、动态管理、按需统筹调配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将优质的资源配置到有需要的地方。
来自泰宁县农业农村局下派的第一书记黄忠财,针对共建村提出的缺乏水稻制种技术等问题,积极对接派出单位,计划组织这些村的种植户参加即将启动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预计将为260农户送去制种、茶叶、笋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黄忠财(左二)组织共建村成员到科卉种业朱口研发中心观摩调研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攻坚”,从“各自为战”到“资源共享”,泰宁县通过健全轮值管家、揭榜摘星、充电赋能、双边考核等机制,激励驻村干部“组团作战、合力破题”,推动帮扶资源精准滴灌到乡村发展的“痛点”“堵点”。据统计,开展驻村干部组团帮扶活动以来,已联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6个、基础设施项目47个。
如今,在泰宁这片土地上,驻村干部组团帮扶的合力正持续释放,一幅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作者:林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