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7月20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
这个拗口名字的传染病
到底是什么?
跟登革热又有什么关系?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病原体不同,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个血清型;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传播媒介相同,都是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发病季节与当地的白纹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来源:云南疾控
传播过程相同:伊蚊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患者或动物→病毒在蚊子体内繁殖(约2-10天)→ 带毒蚊子再叮咬健康人→健康人感染。
人群均普遍易感。基孔肯雅热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登革热初次感染后对相同血清型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一般为1-12天,通常3-7天;患者在发病当天至7天具有传染性。
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1-14天,通常5-9天;传染期一般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感染性强。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类似,典型的临床表现都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症状 | 基孔肯雅热 | 登革热 |
发热 | 突发高热(>39℃),可能呈双峰热(退后再烧) | 持续高热,热程通常更长 |
关节痛 | 剧烈! 主要累及小关节(手腕、脚踝、手指、脚趾),腕关节受压剧痛是特征。可能持续 数周甚至数月 ,恢复期常见晨僵 | 全身肌肉痛更突出 ,关节痛相对较轻且 短暂 |
皮疹 | 发病后2-5天出现,斑丘疹或紫癜,常见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疹间皮肤正常 |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常伴皮肤充血,压之褪色 |
出血 倾向 | 少见,偶有鼻衄、牙龈出血 | 常见且更严重 ,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 |
血常规 | 白细胞和血小板通常正常或轻度降低 | 白细胞和血小板 明显减少 |
后遗症 | 慢性关节疼痛是主要问题 | 恢复期疲劳感常见,关节后遗症少 |
关键鉴别点: 如果烧退后关节痛得怀疑人生,甚至几个月还无法灵活活动手指脚趾,大概率是基孔肯雅热! 如果高烧时出现皮肤瘀点、牙龈出血不止,更要警惕登革热!
仅凭症状难以区分二者,需结合流行病学史(近期伊蚊叮咬史或疫区旅行史)及实验室检查,二者均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登革热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检测指标 | 基孔肯雅热 | 登革热 |
---|---|---|
病原学检测 | | |
血清学检测 | | IgM抗体(发病后5-10天阳性) |
血常规 | | |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灭成蚊:在家或通过家用的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
防叮咬:
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
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
涂抹有效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宁或柠檬桉油等成分)。
清积水:清除伊蚊生长产卵的地方。伊蚊是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在家庭内常见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屋顶存在积水的各类容器等等,在户外主要是有积水的各类容器。通过翻盆倒罐清除各类积水,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蚊虫孳生。
登革热高发于热带、亚热带,如东南亚地区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区;基孔肯雅热在非洲、东南亚等地流行,近期我国佛山顺德区报告本地疫情。
重点提示:近期有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的人员,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你可能还喜欢
3寓教于乐!这场“金哨子”全民安全公园行活动让交通安全“走心”又“入心”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云南疾控 人民日报 重庆疾控
编排:苏晓洁
一审:叶梓建 二审:黄玲玲 三审:谢晨艳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