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
标题图
闽人智慧丨原来,福建的古建筑是这Young的!
2025-07-23 08:00 新福建

时隔十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召开

会议部署城市工作

七个方面重点任务

其中之一

就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千年古城泉州,蓝天白云与东西双塔、红砖古厝、绿树成荫、现代城市建筑交相辉映,宜人景色,美不胜收。林升 摄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悠悠岁月,文脉绵长。

犹如一眼千年的“立体史书”,古建筑承载着一方天地中光阴的故事、传承的烟火、不变的乡愁。在福建,闽南的红砖燕尾脊写着“敢闯”,客家的土楼圆环刻着“聚族”,闽北的灰瓦马头墙藏着“耕读传家”。一榫一卯,均记录了千年来的智慧。

永定土楼。图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古建筑的“创新表达”

市井的烟火气

“千年未改的街市肌理”

既延续着传统

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时尚元素

当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

八闽古建筑别Young出圈


古建筑×新生潮流

福州中轴线上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在这里传统与时尚相得益彰。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的门口排着长队,隔壁的网红奶茶店飘来阵阵香气;巷子深处的文创店里,传统脱胎漆器被做成潮玩手办,在这里传统工艺与时尚品牌的跨界合作,让年轻人感受到“非遗也可以很潮”……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小吃、民宿、非遗项目等特色小店前人头攒动。谢贵明 摄

在泉州中山中路,“鲤物商店”将古厝燕尾脊、滴水兽等传统元素转化为文创符号。创办人黄跃昆以“向阳狮”为起点,通过38厘米至1.2米的多尺寸设计与城市限定色系,让闽南建筑构件成为疗愈符号与社交媒介。从微博“泉州影像”线上记录到发起古城徒步活动,再到开设七家实体店,古厝化身“城市会客厅”,吸引粉丝入股共创商业路径。“我们卖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可携带的泉州记忆”,通过文创转译与场景植入,古建筑突破时空限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让老街焕发年轻活力。

“鲤物商店·花巷店”门口热闹极了。受访对象供图


古建筑×市井烟火

最鲜活的市井烟火气正从街巷的一砖一瓦中升腾而起。

漫步泉州西街,芋头饼、生煎包等美食香气扑鼻而来。 在扎根40多年的“侯阿婆烧肉粽”店里,吃着肉粽配上一碗牛肉羹,这是闽南人的“古早味”。坐落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色古香建筑之下的是舌尖上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聚春园佛跳墙、永和鱼丸、同利肉燕、鼎边糊、花生汤;行走在漳州古城的石板路上,斑驳的闽南骑楼里满是烟火气息,现炸的三角粿、花生酱拌碱面、麻糍裹满花生碎,这些美味与"闽南小剧场"相映成趣,宋河沿岸茶咖飘香,文创市集点亮夜经济;在三明泰宁古城,游浆豆腐香气飘荡在青砖黛瓦间……

佛跳墙。图源:@遇见福州

6月25日,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正式揭晓。福建省上榜商户数达123家,排名全国第八。全省上榜商户中,烟火小店占比超75%,10年以上市井老店占比近35%。古建筑保存的是时间,而这些更烟火、更新鲜、更懂本地味的食物,成为可以被咀嚼、回味的记忆。

“侯阿婆烧肉粽”店里,员工正在备餐。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摄


古建筑×活化脉络

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正书写着历史与当代交融的新篇章。

“一城山色半城水,千年客家府第风”,龙岩长汀的“汀水三千”项目投资1.03亿元复原宋代码头盛景,以“一店一品、永不收租”模式,让汀江畔40余家店铺重燃商贸活力,在客家米酒与河田鸡的香气里,重现古汀州繁华。节假日高峰期人流量每天都有万人左右,目前总人流量将近40万人次。

长汀古城游客如潮。通讯员 章宸睿 摄

八喜楼跑马楼内,八喜馆(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李润生将姜黄粉、豆腐干升级为文化伴手礼,带动6个乡镇农户年创收千万。古建中演绎“花烛之喜”婚俗,屋顶瓦当承托电商物流网,乡村振兴与历史文脉在此共舞。青石板与马头墙的肌理间,既留存打铁铺、酱油坊等百年业态,也生长出民宿、文创市集等新业态。

长汀古城把中原府第的礼序、当地山水的灵秀和客家聚族而居的烟火气,砌进每一块青砖黛瓦,不辜负古建“走过”的岁月。


长汀八喜馆内文艺演出吸引市民前来观看。 通讯员 朱芳彬 摄

“千年吴航城,明清府第街。”福州长乐区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古时因集市而兴,如今主街两旁依然保留着曾经商业繁华的痕迹。在古街焕新过程中,一方面保留遗存,古为今用;另一方面注入现代元素,创新发展。目前,街区内设置了四大特色商业区,通过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融合长乐状元、海丝、杏林文化特质,全面展示和平街的文化底蕴。同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展特色招商,入驻商家业态多元,涵盖特色餐饮、非遗美食、传统中医、瑜伽馆、茶馆、文创等。

千载岁月流过,古街早已成为长乐人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长乐区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航拍图。图源:长乐城投集团

留住古城的“形”,才能延续内在的“神”。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活化的前提是保护,只有守护历史本真,才能延续文化血脉。但保护绝非是将古街当作僵化的“标本”封存,而是让古街更好“活”在当下,充满着市井生活场景。

古城是会呼吸的历史,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在福建科学的规划与保护下,更多的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2024年,福建6条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泉州市中山路街区等7个案例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向全国全省推广学习借鉴。2025年春节期间,福建历史文化街区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成为高品质城市会客厅、文旅热门地。

泉州中山路(无人机照片)。图源:新华社


今天的福建

正以一座座“活着的古建筑”

向世界展示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留得住记忆

看得见未来的现代化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福建日报等

编辑:徐宇琦、实习生 张子谦

记者:林霞

审核:严顺龙、方婷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