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高温天气,总有网友感觉“怎么比预报的温度更热”,甚至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是不是刻意压低数值了”。这段时间,针对公众关注的“预报温度与体感差异”等问题,多地气象专家进行科学解读,助力消弭“温差”。
气象预报的温度数值来源于科学测量,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和复杂的计算过程。相比之下,公众的体感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湿度、风速、日照等。个体体质差异、着装颜色、活动强度等,甚至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其对温度的感知。
可以想见,气象部门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开展单位开放日等形式,能够让公众了解气象观测的标准化流程和预报的科学机制。一旦他们认识到气象预报的严谨性和复杂性,就会更容易理解气温测量的科学原理和体感温度的差异,不断提升对天气预报的信任度。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从单一数据预报转向更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这就需要相关方面积极推动服务升级,提供更多元化的气象信息产品。只有当公众真正理解气象预报背后的科学原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科学理性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利用预报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