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福州
标题图
台江千舸入港处 河口遗韵话海丝
2025-07-18 12:13 福州晚报

北宋元祐年间,江水在福州城南冲积出一片沙洲,这座新生的河口港旋即成为宋代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明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迁驻福州,琯后街柔远驿升格为明清两朝唯一的琉球朝贡口岸。

南公河口街区航拍图。

彼时,以琉球为主,包括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爪哇等30多个国家的朝贡使者,以及荷兰、英国等国的船员,都是在福州河口渡(今南公河口万寿桥)登岸。一时间,福州城南河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集散地,留下了“繁华殷盛,曾为全城之冠”的文字记载。

数百年过去,如今在南公河口、上下杭的街头巷陌,仍星罗棋布地散落着海丝遗韵,透过闽江的潮水,见证着台江的开放与包容。

琉球帆影 使团来朝

柔远驿位于福州台江区琯后街21号,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后于清康熙六年(1667)重建。台江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林小沛介绍,“柔远”二字取自《尚书》“柔远能迩”,寓有“怀柔远人”的邦交理念。此处专司接待琉球使团,硫磺、苏木在此卸货,返航时满载敕赐的丝绸瓷器。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一道圣谕从金陵城传至福州河口:“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精通航海的闽人儿女登舟南渡,在琉球那霸港外的浮岛上筑起久米村,其中不少人来自福州台江。

从此,他们在琉球扎下根,带去了闽人智慧。蔡崇的后裔蔡温官至琉球国相,主持编撰《中山世谱》;林喜的子孙在琉球宫廷传授闽中历法。血脉与技艺在此交融,闽人的龙骨造船术取代了琉球“缚竹为筏”的原始航海方式,使贡船得以穿越“浪大如山,波迅如矢”的黑水洋。

然而,乡情难断。闽人后代程顺则在驿馆写下《指南广义》,墨迹浸透着对故土的眷恋。琉球通事蔡大鼎抚摸着河口万寿桥石栏,吟出“不识桥东水,曾流到中山”,潮气氤氲的诗句在桥孔间萦绕了三百年。

柔远驿(琉球馆)外景。

千舸入港 汇聚台江

除了明清时期琉球使团往来频繁,历史上的福州城南河口区域,各国商船曾在此停泊,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及文化交流。

在宋代,南公河口“东市”绽放着异域风情。南宋《三山志》载,“临河务”税亭设于南台河口,一时间“百货随潮船入市”。随船而来的高丽人参与占城沉香在货摊上堆成小山,建窑曜变天目盏在这里流淌着星空的幽蓝。

明弘治十一年(1498),督舶太监邓原开凿直渎新港,打通闽江直航通道。史载新港输入波斯乳香、日本铜镜,输出福州漆器、建窑黑釉盏。诗人周仕谐笔下的“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描绘了当时福州最繁华港口的景象。

清道光年间,上下杭里林立的会馆,来往的商旅带回来自世界各地的货品,商帮子弟在厢房共拟跨国契约,而琉球留学生在回廊吹奏三线琴,茶亭十番音乐的宫商调里揉进异域音律。商业理性与人性温度在此交融,谱写出海丝路上最温润的乐章。

南公河口万寿桥。

河口丝韵 共续新章

1992年以来,柔远驿经过重新修缮后,被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199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长期开设《福州琉球馆史迹陈列展》,生动展示福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历程、中琉友好往来的历史以及现代福州与那霸交流往来的事迹,讲述了明、清长达五百余年与琉球的贡赐文化,以及在长期友好交往中中华文化对琉球的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等各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2018年,南公河口万寿桥被省政府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漫步在南公河口历史文化街区,透过白墙黑瓦,可以尽情品味历史的余温。而藏在街区里的“河口印迹”展示馆,以及台江区博物馆正在改造提升中的“台江·历史的传承与记忆”展,将带你读懂这里的前世今生。

数百年过去了,闽江的潮水从未停息。眼下,柔远驿正在进行整体修缮以及展陈提升。提升改造后的柔远驿,将继续见证河口千帆化作海峡金融街的流光,朝贡簿册转型为数字丝路。(记者 雷岩平 刘露 林舒颖/文 叶诚/摄)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