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让AI主动推荐我们的名字?”DeepSeek等AI大模型走红以来,这类问题在广告行业越来越常见。因此,GEO(生成式引擎优化)需求火热,市场迅速崛起。所谓GEO,就是针对AI聊天大模型的一种新营销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产AI喜欢的内容,投放到AI喜欢的平台,潜移默化地让商家名字更容易出现在AI搜索的答案中。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从“点状突破”向“面状渗透”,凡事问AI已成许多人的新习惯。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广告就跟到哪里,这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商家的生存之道。各路商家想将AI搜索的“回答”变成营销新阵地,以提升自身产品或品牌的曝光率,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当越来越多商业广告涌入AI搜索,AI回答的可信度能否守住?
曾几何时,搜索引擎出现并逐渐成为网络生活必需品,市场营销价值凸显,通过搜索引擎推广产品成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多家搜索引擎运营商采用竞价排名模式接推广,谁给的钱多就优先推广谁,以致部分搜索引擎沦为虚假广告、钓鱼欺诈等违法信息的重灾区。
若技术尚不成熟、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的AI搜索“回答”沦为商家肆意争抢的“广告位”,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毕竟这样的信息操纵,比传统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更隐蔽。
传统搜索引擎和AI搜索都是互联网的基础应用,是网民获取信息、进行消费等决策的重要工具,有社会性、公共性等特殊属性,应当向网民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信息,应坚守“公正搜索”立场。如今,AI搜索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深刻影响用户决策。技术越是先进、越是强大,越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越需要“向善”的约束。
当前,AI搜索尚在发展初期,暂不接入广告以增强用户吸引力,还是行业共识。但未来,植入广告有可能是AI大模型公司的盈利方式之一。那时,就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相关行为加以约束。
我国《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应当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搜索结果;提供付费搜索信息服务,应当依法查验客户有关资质,明确付费搜索信息页面比例上限,醒目区分自然搜索结果与付费搜索信息,对付费搜索信息逐条加注显著标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规定,对于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
这些规定对AI搜索的广告业务当然有约束力,但也要充分考虑到新技术应用场景下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相关规定加以完善。相关部门也应督促各AI大模型公司提前建立完善广告审查机制、商业推广标识机制;引导AI搜索服务提供者在探索发展广告业务方式时,在维护用户体验、保持内容客观性与企业盈利之间找到平衡。
只有未雨绸缪,才不会在出现问题时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