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漳平乡间小路上,一位刚放下农具的农妇洗净双手,转身走进画室。
一张画纸,几碟颜料,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立体、远近和透视,漳平农民画的创作更加平面化,且不受空间时间限制。
画家陈佳雯在创作《狮舞话丰年》农民画
图源:福建日报
在这里,农民与画家、传统与创新、乡土与艺术,正通过一方方漆板奇妙相融。
这可不是普通的农民画!
漳平农民画,早已名声在外!1989年,它的发源地新桥镇就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它根植闽西沃土,用浓烈饱满的色彩、夸张圆满的造型、稚拙淳朴的构图,生动传递闽西人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和蓬勃的生命力。
《走古事》吴玉环
那些跃然纸上的“走古事”、“游花灯”、“庆丰收”,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泥土的芬芳和收获的喜悦。
2019年,它更成功入选福建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闽欢歌》作画现场
如今,漳平市农民画院汇聚了400多位兼职画家——农民、主妇、教师、护士……他们在农闲、下班或节假日拿起画笔。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培训
正如漳平市农民画院副院长蓝艳萍所说:“农耕的弯腰插秧、节庆的热闹人群,都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画农民画和干农活不冲突,看到的场景自然就融入了画面。”
荣誉背后的反思:同质化!
全国农民画乡众多,题材技法难免趋同。2016年,漳平市农民画院萌生了一个大胆念头:为何不将福建引以为傲的“千年漆艺”与农民画结合?
《惠风和畅》蒋玮华
2024年入选中美协主办的《新生活 新风尚 新年画》
“我们想拉开距离,打造无法复制的特色!”院长吴玉环一语道破关键。
在福建省艺术馆和龙岩市艺术馆的支持下,“农民漆画”应运而生!
《八闽欢歌》陈永凤 叶丹花 刘文英
蒋玮华 汤艺萍 吴玉环 蓝艳萍
入选2025年6月中美协在上海举办的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作品展览
“千文万华”的艺术冒险
农民画的平面勾线平涂,融入了大漆繁复的镶嵌、堆灰、磨显等工艺。一幅作品需经几十道工序,层层髹涂、反复打磨,才能最终显露出漆层下瑰丽的“千文万华”。
《田里又丰年》叶丹花
蓝艳萍强调,创新并非取代:“核心是保留农民画原生的‘乡村气息’——鲜活的民俗、劳作的烟火气、蓬勃的生命力!”
《月是故乡明》刘文英
于是,客家土楼、闽西纹样,这些深植本土的文化符号,在漆艺独特的肌理与光泽中,被赋予了震撼人心的新生命。它们既是闽西人的乡愁载体,也是外界了解闽西文化的迷人窗口。
蜕变之路,令人振奋!
传统农民画纸本易损,市场价值有限。而漆画凭借材质的华美、工艺的精湛、保存的恒久,极大提升了艺术价值和市场认知!
如今,漳平小幅精品漆画定价约2万元/平米,在当地非遗展示中颇受欢迎。通过抖音、小红书、文博会等线上线下渠道,销路逐步打开。
画院固定展厅常年开放,并积极赴省内外乃至境外参展,让这门新艺术走向世界。
上图 | 龙岩市美协主席梁明现场指导
下图 | 池沙鸿老师现场指导
“火种”不灭?传承+创新!
梯队培养:
漳平的孩子们动手
创作的农民画
政策扶持(补贴、认证)、师徒制活化、进校园/社区体验课,让年轻人愿意学、能谋生。
走进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胡彩春
打破“只存在于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将技艺转化为实用品、文创产品(如“菁彩非遗”主题开发),迈向产业化。
拥抱时代:
蓝艳萍《民安乐 感党恩》,
2024年入选中美协主办的《新生活 新风尚 新年画》
创作融入环保、亲情、国潮等当代主题,让老艺术讲新故事。
从纸上彩绘到漆板生辉,从田间地头走向艺术殿堂,漳平农民漆画的蜕变,是一场植根乡土的“双向奔赴”。
当农人的锄头与画家的漆刀在时光里交织,当千年的漆艺与鲜活的乡土激情碰撞,绽放出的不仅是视觉的瑰丽画卷,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破土重生、照亮乡村的蓬勃力量!
这份力量,正扛着锄头,执着地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