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漳州中考生
迎来放榜时刻
在全民聚焦
最新中考动态的同时
一则尘封了23年的
教育“旧闻”
意外闯入小编视野
2002年
以“农村生活”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引起广大师生、家长及
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
当年,作文题目出来后,有人认为引导学生关注“农村”这个平时不被注意的角落,关注“农民”这一弱势群体,体现了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一面;也有人认为话题远离学生生活,没有合适的材料好写。时过境迁,争议声早已远去,如今再回味这些满分作文,没有“科技与狠活”,没有过度训练的痕迹,孩子们字里行间的情感打动着我们……
当年
本报曾就此命题展开深度分析
并刊登了3篇满分作文
20多年过去了
这些作者
想必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
今天
我们朝花夕拾
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忙,我一直住在郊区的外婆家,直到读完小学才到城里上初中。说实话,我不喜欢城里,我觉得和同学之间有心理隔阂,他们看不起农民,有的还在背后叫我“农哥儿”(这是一个贬义的称呼)。
爸爸妈妈的工厂不景气,他们也在为生计奔波,不怎么顾得上我。所以,三年来,慰藉我孤单心灵的是对外婆的思念,我老是在夜里梦见她……我特别喜欢“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歌谣,我甚至觉得,它一定会陪伴我的一生。
外婆家在郊区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我、外婆、大姨、姨丈、表姐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家庭。我们家在村里属于比较特殊的家庭,因为我姨丈是入赘的外地人。在我们那里,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男丁”,那这一家一定很没地位,甚至还要受到欺负,但是我们家有我外婆在,没人欺负得了我们,所以,撑起我们家的是我的外婆。
记得有一次,姨丈在村口卖香蕉,和别人争执了几句,那人叫来了他的三兄弟,准备打姨丈。这时,早有人跑到家里告诉了外婆,外婆一听,马上抄起一把扫帚,她边跑边喊:“是谁?是谁?……敢死的来打我!敢死的来打我!”她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了事发地点,对着三兄弟中的大哥喊:“阿大——你好叫肖(能耐)……好叫肖你单对单打,要想三个来就和我拼。”
那三兄弟看到外婆气势汹汹的样子,话都说不成句:“没了……没了……”灰溜溜地走了。也许正是外婆这种坚强的性格,保证了我们家在村子里的尊严。
在劳动和对家里人的问题上,外婆却表现了最勤劳和慈祥、善解人意的一面。每到农忙时候,我们全家都下田干活,我看着将近六十岁的外婆弓着瘦小的身子,在毒辣辣的太阳底下艰难地挥舞着镰刀,满头花白的乱发夹杂着灰尘和稻絮,额上、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淌,流到嘴里,然后和口水一起吐出来。所以,跟着外婆干活,我从不说累。
我想,她那么大的年纪还这么辛苦地干活,我有什么理由偷懒。但外婆好像特别了解我的感受,每当我感到累的时候,她总会支走我。有时让我为大家倒倒水,有时就让我背一首诗,说这样子大家干起活来不累。所以,到现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世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些诗句我还能琅琅上口,而且,一想起这些诗句,我的眼前总是想起外婆、想起与外婆生活的那些场景……
三年来,我一直坚持每个星期天回外婆家一趟。外婆从不问我的学习成绩如何,虽然我的成绩足以让她在村里人面前自豪,但她不问,她总是说,“城里人回来了,让她去喂猪。”“读书崽回来了,帮阿嬷洗地板。”而这些我在城里从不喜欢干的活,在外婆家干起来却感觉特别自然,特别舒心。我想,等考试结束,我还要回外婆家过暑假,帮外婆干干活,听外婆数落数落。我想,我这辈子与外婆是分不开了。
本文为满分卷。其主要优点如下:1、真实感人。也许基于小作者对外婆深厚的感情,所以选取的细节或情节让人读后感觉特别真实可信。如外婆“摆平”三兄弟的情节;如外婆“额上、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淌,流到嘴里,然后和口水一起吐出来”这样的形象刻画。2、在语言上做到朴实无华与生动活泼的统一。叙述事件、交代原由时的语言更多地表现出朴实无华的一面;刻画人物,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则非常生动传神。
今年的“五一”长假,我随爸爸回漳浦石榴老家,坐在汽车上,迎着初夏阵阵清爽的凉风,我贪婪地眺望着道路两旁美丽的景色,想像着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心情十分畅快。“爸,快看——好美啊!”沉思着的爸爸缓缓抬起头,并没有我期望之中的激动或振奋,只听他轻轻地叹了一声:“唉——”望着爸爸微锁的眉宇,我一头雾水。
到了老家,奶奶、大伯、三叔、婶婶、表哥、表姐们一大群人都拥出家门来迎接我们,给我住的房间更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拉着我嘘寒问暖,把我当贵客一般接待。
我太喜欢这里了,看着窗外的晒谷场,看着山坡上错落有致栽种着的柚子、荔枝等果树,我不禁想起孟浩然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有,这里的食物都是我喜欢的“绿色食品”,你无须担心农药残余或“瘦肉精”等激素饲料催肥的各种鸡鸭鱼肉……我想,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吧?我就要过一过“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好日子了。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全家人就顾不得我,全都挑水上山浇果树去了,爸爸也加入了挑水的行列。因为家乡已经大半年没有下雨,山上的果树已经快要“渴”死了。大伯说,柚子欠收已经是铁定的事实了。他说,像乒乓球大的幼果最需要水分,不止要满足它根部的需要,还得往果树上喷洒,但水要到一公里远的山下去挑,而且“僧多粥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大伯说,今年惨了!不过,我家损失还不算是最大的,因为我们家还有几十棵荔枝树,这些荔枝树挂果还不错,应该能够补回柚子的损失。大伯说,最苦的是那些单靠种田的农民,如果欠收,那么他们家吃饭、孩子的读书都成问题。
从果园回家的路上,我看到许多农民伯伯、叔叔立在稻田边,茫然地望着龟裂的土地和已经发黄的稻苗,看着他们不知所措、一脸无助的表情,我不禁鼻子一酸,潸然泪下……农村,田园生活,那是多么遥远的乌托邦啊!
带着一身沉重,结束了“田园生活”的我回到城里的家,我知道了爸爸老是眉心不展的缘故了。我默默祝愿,老天快快下雨,救救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民;我默默祝愿,荔枝快快长大,卖个好价钱……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老天依旧无情,但荔枝终于上市了。只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市场上一斤块把、两块钱的卖价显然不够荔枝种植养护的成本。望着左邻右舍们兴高采烈地抢购便宜荔枝的情景,我的心在流泪,我知道,大伯家指望靠荔枝弥补损失的希望肯定落了空……表哥表姐的学费可以由我们资助,那些无助的农民们呢?
本文评为满分,至少有几点值得肯定:一、立意高远,感情真挚。这位考生选取了一次“五一”长假里的农村之行作为切入点,主要讲述的是旱灾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境遇的深切同情,由于作者感情特别真挚,因此感染力很强,是一篇立意十分高远的好文章。二、构思巧妙,主题明确。这位考生怀着寻找“田园生活”的目的到了乡村,却发现乡村现状远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从而打破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幻想;小作者还运用了悬念手法,从对爸爸心思重重的疑惑到最后揭晓,都表现了作者较强的作文功力。三、语言流畅、洗练,表现力强。
我的老家在莆田一个偏僻的穷山村,我想像中的老家一直是这样一种情景:破旧的房屋,杂乱的布局,满地的鸡鸭粪便;人们衣着破旧,小孩子都流着长长的鼻涕,而且眼神呆滞……我想,城市与农村,就代表着富足与贫穷,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两极。所以,我同情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我为他们不能和我一样享受城市生活而惋惜。
这种优越感终于在去年暑假的老家之行后被动摇了,并从此改变了我对农村的印象。去年暑假特别炎热,父母为了我——他们唯一的女儿不至于忘本,决定带我回老家一趟。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眼前的情景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成群的鸡鸭随处乱跑;欺生的黄狗不停地发出威胁的叫声;带着一群小猪的大母猪则好奇地望着我们……
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低着头、踮着脚走到大姑家。我想,这回完了,我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一个星期,这日子可怎么过啊?!到了中午,大姑、二姑全家和我们一起吃饭,姑姑、姑丈们一直往我的碗里夹鸡肉鸭肉。她们不知道,那是我平时敬而远之的东西,因为用含激素饲料喂养出来的鸡鸭肉味道我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对身体没有好处。
姑姑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这是我们自己家里养的鸡和鸭,和你们城里吃到的肯定不一样。这青菜也是自家种的,绝对没有撒农药。”我尝试着吃了一小块鸡肉,真的,那是我从来没有品尝过的美味啊!这一餐饭,我吃得从未有过的放心和舒心,这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初步的好感。在这一星期里,姑姑准备的食物远不如我家里的高档,但每餐饭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享受。
一个星期里,我充分使用老师教给我们的“观察法”,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情况:比如,家境并不宽裕的姑姑家,竟有四台品牌各异、大小不一的崭新的电风扇。调查以后发现,原来有三台是邻居们搬来的,他们知道姑姑家来了城里的亲戚,所以宁可自己受热,也要把凉爽送给客人。
比如,每天都有邻居们把新摘的瓜果或蔬菜“顺手”放到我们家厨房。比如,晚上时候,左邻右舍的许多老人小孩都到打谷场上纳凉,老人们围在一起拉家常,其乐融融;小孩们则多在捉迷藏、玩游戏,无比开心……
原本以为难熬的一个星期竟然在倏忽间过去了。临回城前,我发现我竟然这么喜欢农村,喜欢老家,我不能十分确定老家的什么东西使我这么留恋。我想,也许是他们那儿更多地保留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诚、朴实、热情和无私的高贵感情。而这些,似乎正是城市文明发展中已经遗失或正在遗失的东西……我爱老家!
本文的小作者应是一个十分敏感、睿智的女孩子,她从独特的视角、用敏锐的观察力去探视“农村生活”,并积极思考“农村生活”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还把这种思考加以升华,提炼出一个人文味道极强的主题。总之,视角独特、观察力强、思想深刻是本文的主要优点。在结构上,本文也有可圈点的地方: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先交代结果,引起阅读兴趣,后叙述过程,揭晓原因;主体部分的线索明晰,以“我”对“农村生活”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条理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