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来厦门度假的
栗喉蜂虎每天去哪儿吗?
部分来厦繁殖的
“最美小鸟”栗喉蜂虎
会往来于厦门和金门之间
同金门的“伙伴”有交流
这是记者昨日
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获悉的
雄性栗喉蜂虎向雌性栗喉蜂虎投喂虫子。(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摄)
能够得出这结论
是因为科研人员
在栗喉蜂虎身上安装了“小书包”——
卫星跟踪器
这也是我国首次
给栗喉蜂虎安装上无需回收的
国产卫星跟踪器
相当于给它们装上了GPS
“‘小书包’首批回传数据显示,在被研究的栗喉蜂虎中,有9只频繁往来于厦门和金门之间,形象点说,这9只栗喉蜂虎每天在厦门五通和金门慈湖之间‘通勤’。”栗喉蜂虎研究项目负责人、海洋三所副研究员吴福星介绍。
那么
怎么判断厦门是夜宿地
金门是交流点呢?
栗喉蜂虎的打卡点给出答案
“小书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记录栗喉蜂虎的点位。科研人员发现,从傍晚开始,它们的点位落在厦门,此后数小时内,位置也基本没有变动。结合现场观测情况,就能确定它们在厦门夜宿,“监测数据证明,厦金的栗喉蜂虎家族是有交流的。”吴福星说。
栗喉蜂虎。(资料图/ 王协云 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陈立新摄)
据介绍
今年4月至6月间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
陆续给20多只栗喉蜂虎背上“小书包”
这些“小书包”将持续工作,科研人员也会综合分析数据,研究栗喉蜂虎在厦门的准确分布、生活习性、具体迁徙路线、对厦门保护区栖息地利用的忠诚度等课题,为下一步栗喉蜂虎保护区由区域保护向物种保护扩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第一步:凌晨布网
繁殖中后期开始捕捉 将人为干扰程度降至最低
凌晨3点多,天还没亮,在骑马山一带,科研人员已开始工作了。骑马山位于栗喉蜂虎在厦的主要繁殖地——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内。“栗喉蜂虎还没集体出巢时,我们就得着手准备。”吴福星介绍,他的研究方向是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生态学,也是这次栗喉蜂虎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给栗喉蜂虎装跟踪器
捕捉到它们是第一步
因此,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架设鸟类环志普遍适用的雾网,在部分鸟穴的洞口设置巢口陷阱,等待栗喉蜂虎“入瓮”。出于对鸟儿的保护,此番,科研人员在鸟网的材质、网眼大小,甚至是鸟类捕捉的时间上都经过了仔细斟酌。比如,将捕鸟的时间定在6月,即栗喉蜂虎繁殖的中后期。
“鸟儿对人类活动较敏感,如果察觉到繁殖地周边有威胁,就可能弃巢,进而导致繁殖失败。”吴福星说。中后期,意味着栗喉蜂虎在“盖房子”和“育后代”方面已耗费较多精力,繁殖行为相对稳定,弃巢再造的可能性较小,“捕捉工作对它们的干扰程度也降低许多。”
第二步:检查体重
成为研究对象要先上秤 体重不够会被“拒收”
清晨5时许
如口哨般清亮的叫声穿过微风——
栗喉蜂虎睡醒了
有些睡眼惺忪的“小迷糊”
一头撞进科研人员布设的网中
科研人员紧锣密鼓地进行
下一步工作:
有人负责把小鸟从网中带出来
有人负责测量、记录和安装跟踪器
科研人员给鸟儿测量数据。
“设备和绳子相连,从鸟儿的腿部往上套,最终固定在鸟儿腰背部。”吴福星说,一眼看去,跟踪器就像“小书包”。
虽说此次研究的样本是随机的,对栗喉蜂虎的雌雄、年龄等没有要求,但体重不达标的鸟儿不行。当天,科研人员捕捉到的一只鸟儿就因体重太轻,没能背上“小书包”。
吴福星介绍,一般来说,跟踪器的重量为鸟类体重的3%至5%时最佳,体重太轻的鸟儿可能不堪重负。所以捕捉到栗喉蜂虎后,要测量它们的体重。
怎么给鸟儿称体重?吴福星透露,把塑料瓶剪成两截,把鸟儿放进瓶里使其不能逃脱以后,再放到电子天平上称量。
让栗喉蜂虎背“小书包”,还要看它们配不配合。“我们做鸻鹬类研究时,有的鸟儿心脏会‘怦怦’跳,紧张得不行;也有的不断挣扎……”吴福星回忆,还好,这次参与研究的栗喉蜂虎都相对“文静”。
“此前,栗喉蜂虎监测主要靠人工完成。受人力、物力、时间等因素限制,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明晰。大家只知道鸟儿主要在哪活动,但它停留多久,主要在这个地方干什么,还需探索。”吴福星说,“鸟类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年’为周期。通过研究,我们将有幸窥见栗喉蜂虎完整的生命周期。”
背上“小书包”的栗喉蜂虎。
“早些年,鸟类的‘小书包’有几十克重,后来更新迭代到几克,现在更轻,为研究小型鸟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吴福星介绍道。此次研究栗喉蜂虎所用的跟踪器,横截面面积只有1平方厘米,就是人的指甲盖大小;重量1克多,即1个回形针那么重。
不仅是大小,设备的精准度及其数据读取的便捷性也在提升。此前,跟踪器主要通过光敏定位,误差范围最高可达百公里。回收数据时,还需再次捕捉到那些背着“小书包”的鸟儿——将设备取回实验室,通过特殊连接线再进行数据读取与下载。
如今,跟踪器已能通过卫星信号记录栗喉蜂虎的飞行轨迹,直接以无线网络的形式回传数据,无需再次捕捉鸟儿,定位误差仅几十米。“我们在骑马山附近安装了信号接收器。鸟儿飞至接收器范围内时,数据信息就能自动回传。”吴福星说。
别看跟踪器个头小小,它的容量却很大——能储存一年到两年的数据。也就是说,就算栗喉蜂虎离开厦门,信号接收器无法接收信息,数据依然能够储存在“小书包”里,待来年4月,栗喉蜂虎飞抵厦门保护区时再读取。
2011年
经厦门市政府批准
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设立
该片区严格实行
保护区域全封闭式管理模式
确保栗喉蜂虎顺利繁衍
厦门五缘湾骑马山是适于栗喉蜂虎的繁殖地之一。该保护区是厦门市首个设立在岛内中心城区的市级自然保护区。(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数据显示,保护区成立以来,栗喉蜂虎数量稳中有升,2023年栗喉蜂虎骑马山保护区内亲鸟(雏鸟的“父母”)繁殖数量保持在200只以上,在五缘湾湿地公园栗喉蜂虎觅食区,在迁徙前聚集于此的栗喉蜂虎达到3000只以上。
每年10月栗喉蜂虎离厦后
及次年3月栗喉蜂虎来厦前
保护区工作人员
都会帮忙打理它们的“家”——
由于旧巢穴有气味
来年返厦的栗喉蜂虎
不一定愿意再用
所以,趁着它们“不在家”
工作人员会用自来水清洗
再用土回填和翻新巢穴
回填用的原生土,是全风化花岗岩。它含沙量较高,松紧度合适,便于栗喉蜂虎挖洞,又能防水、保暖。根据栗喉蜂虎的习性,工作人员还在保护区内种花、筑水塘,丰富昆虫食物的种类,增加昆虫数量,让鸟儿“吃得好”。
它们的巢穴深约1米
栗喉蜂虎喜欢在崖壁上筑巢。保护区内,一面几近垂直的厚土墙就是它们安家的地方。保护区工作人员段道清介绍,它们的巢穴直径五六厘米,深约1米。
科普作家、国内资深观鸟爱好者及推广者朱敬恩介绍,栗喉蜂虎崖壁筑巢,就好比人住在洞穴中。一方面,巢穴越深,环境就越凉爽、干燥和舒适。另一方面,较深的巢穴,可以避免其他动物在家门口探头探脑,鸟儿的安全得以保障。
栗喉蜂虎。(厦门日报记者 黄少毅摄)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鸟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的羽毛颜色艳丽——喉部呈栗红色,有黑色过眼纹,翅膀和背部为绿色,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照耀下,全身会闪烁着金属般艳丽的光泽。
栗喉蜂虎的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和苍蝇等为主要食物。栗喉蜂虎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每年4月前后,部分种群会北飞繁殖度夏,直至9月、10月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