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厦门
标题图
世遗与世界——全球视野下的鼓浪屿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5-07-08 20:45 新福建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7月8日讯  为纪念鼓浪屿申遗成功八周年,78日,“世遗与世界”鼓浪屿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社科基地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第二次年度工作会议在厦门大学举行。

来自厦门大学、伦敦大学、拉夫堡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厦门市文旅局、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厦门航标处等多家单位的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就“世遗与世界——全球视野下的鼓浪屿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研讨。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洪金镖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肯定了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从持续加强基地建设、持续深化理论研究、持续拓展交流合作三个维度对中心工作提出要求,期望中心今后不断汇集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助推社科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厦门航标处党委书记周松在表示,鼓浪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更是一处承载厦门历史和当下发展,以及未来想象的“艺术品”,它的一点一线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勾勒。

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主任王日根教授深刻剖析了鼓浪屿研究中心的建设意义、坚实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展示了该研究中心的价值、能力与潜力,并提出了深化“世遗+”研究体系的建设目标。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鼓浪屿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渊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多元文化影响下历史建筑风格的数字化解构研究》的报告,提出三维扫描与AI分析结合的建筑保护新路径。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敏在线上做了题为《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报告,强调数据平台对遗产可持续管理的支撑作用。魏敏系统阐述了数字技术如何全方位重塑文化遗产领域,通过精准保护、沉浸体验、深度研究、创新转化和全球协作,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走向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

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副主任詹朝霞做了题为《鼓浪屿:近代欧洲汉学家的摇篮刍议》的报告。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个案分析,詹朝霞论证了鼓浪屿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作为“近代欧洲汉学家摇篮”的观点,揭示了在全球化早期浪潮中,这个闽南小岛因缘际会成为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的独特场域,孕育并成就了一批深刻影响西方汉学发展的重要学者。詹朝霞认为,这些汉学家的学术实践与成果,有力印证了鼓浪屿作为“中西文化双向传播窗口”的独特地位,丰富了世界对中国(尤其是闽南)文化的认知,也永久地将鼓浪屿镌刻在世界文化交流史和学术史上,成为其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王海副教授做了题为《英国国家档案馆馆藏鼓浪屿外交档案整理状况》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鼓浪屿外交档案的整体规模、具体构成、核心内容主题以及当前的整理进展。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副馆长徐翠红做了题为《1903—1941年鼓浪屿城市治理研究》 的报告。徐翠红系统论证了1903—1941年鼓浪屿公共租界时期形成的、以工部局为核心但包含多元参与者(特别是华人华侨)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该模式在维持区域稳定、提供公共品、塑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因其显著的示范效应,被厦门直接借鉴,成为推动厦门乃至闽南地区近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厦门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娟做了题为 《人工智能与开放科学视域下鼓浪屿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报告,系统分析了当前科研范式变革所带来的新要求以及鼓浪屿文献资源本身存在的丰富性、分散性、异构性等供给困境。针对这些挑战,陈娟提出了一个以内容建设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技术+制度”双驱动为策略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鼓浪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际遇,意外地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深化对鼓浪屿历史文化资源的跨学科研究,既是对学术范式的创新,也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学术层面,有助于破解多元文化交融的微观机制,重塑遗产研究的方法论;在实践层面,以科技赋能遗产保护工程,以文化激活社区活力,为全球遗产地提供“保护—阐释—共赢”的中国范式,使鼓浪屿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对话之岛”。  

本次会议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福建省社科基地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主办。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