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漳州
标题图
平和秀峰:聚奎楼里的家国春秋
2025-07-03 16:40 福建日报

日前,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聚奎楼内,“华侨故事布展”工作正有序推进。这座历经沧桑的土楼,不仅铭刻着杨氏先人远渡南洋的奋斗足迹,更承载着三代旅泰侨胞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修缮一新的聚奎楼,将向世人娓娓道来华侨精神与家国情怀交织的永恒交响曲。

百年土楼聚奎楼

南洋弄潮 土楼筑梦

在闽粤边界的青山碧水间,静卧着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建筑——聚奎楼。

“聚奎楼乃杨氏族人、旅泰华侨杨友政所建!”谈及楼史,福塘村党支部支委杨武海如数家珍。

1882年,杨友政出生于福塘村一个佃农之家。16岁那年,他随舅父登上开往泰国曼谷的木帆船,历经七天七夜风浪颠簸,开启了杨氏家族与南洋的不解之缘。初抵异乡,栖身漏雨的棚屋,从打白铁、贩茶叶等苦力活做起,凭着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韧劲,终于在28岁那年执掌曼谷“福安堂”药行,成为一方翘楚。

功成名就之时,衣锦还乡的念头萦绕心头。如同无数传统中国人,事业有成的杨友政决意回乡筑楼,既为族人安居,亦作自己归乡的根基。

1925年,杨友政夫妇自泰国返乡,奠基兴建聚奎楼。楼成,与溪南乾隆年间所建的南阳楼遥相辉映,共同构成太极双仪的完满格局。

楼内28扇精雕木窗与石砌楹联,将粤东精湛雕刻工艺与游子桑梓情怀熔铸一体。“瞻高邀明月,望远看奇花”的楹联,道不尽对故土风物的眷恋;“清风徐来好,明月桂花香”的题刻,以闽南传统灰塑技法,勾勒出幽远典雅的传统东方美学意境。

“每一扇窗均配以石雕楹联字画,诗文清新简洁,格调高贵典雅。”福塘村文物讲解员朱林生介绍道。

尤为珍贵的是,楼名“聚奎楼”及门联“聚族于斯和气一团安乐土,奎星所照灵光万古萃高楼”,出自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黄惠之手。黄惠曾执教中国油画先驱周碧初,其墨宝为土楼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悬壶济世 赤子传薪

杨氏家族在泰国经营茶庄、钱庄,亦涉足药材批发生意,而其彪炳史册的功绩,首推开创中泰医药交流之先河。

早在1911年,29岁的杨友政创办“福安堂”药行伊始,便借由“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医药文化引入泰国。

长子杨锦忠自幼随父打理药堂,深研岐黄,成为其得力臂膀。1959年杨友政辞世后,杨锦忠继承父业,带领弟妹开拓进取,并毕生为促进中泰友好往来奔走。

杨锦忠将“福安堂”发展为泰国首家中药总代理商行。他大力推动北京同仁堂乌鸡白凤丸、漳州片仔癀等国药瑰宝进入东南亚市场。1972年,他率团访华,为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铺设了坚实的民间桥梁。

杨氏家族对教育很重视。年少失学、创业屡因不识字受挫的切肤之痛,让杨友政深知知识之重。他毕生勤俭,言传身教,严格管教子女,要求他们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1941年,闻知家乡秀峰筹建福塘小学,杨友政立即从泰国汇来5000银圆襄助建校。

杨友政将华侨艰苦奋斗的精神薪火相传,更将爱国爱乡、重教兴学的理念深植后代心中。继承家业的杨锦忠虽身处异国,同样心系桑梓,多次回乡谒祖,慷慨解囊支持家乡教育及公益事业。

1988年,杨友政逝世29年后,杨锦忠回乡探亲,赓续父志,捐资兴建福塘小学教学楼,并亲题“百年树人”匾额;同时捐助平和侨联大楼建设及平和关心下一代奖学基金会。1990年,杨锦忠再度返乡,捐资修建福塘小学门楼、福塘村戏台及杨氏祠堂。1999年9月28日,杨锦忠于泰国曼谷病逝,享年76岁。

杨锦忠虽逝,其家族爱国爱乡的故事仍在续写,继续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2016年12月,杨锦忠之弟杨锦木先生率家族20余人回乡谒祖,并捐资80万元在福塘村建设山地公园供乡亲休闲,同时为福塘小学师生每人捐赠一套校服。

2024年4月,杨锦忠之侄、福安堂有限公司经理杨伯豪一行回乡,亦至福塘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家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是我此生最大心愿。”生于泰国的杨伯豪从未忘却根本,时刻关注家乡发展。他们赤诚的爱国心、浓郁的桑梓情,深深感动着学校的每一位师生。

侨楼新韵 精神永续

“华侨故事布展”的落成,将为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侨楼注入时代活力。规划中的展厅,泛黄的航运单据、珍贵的老照片等史料,将通过精心设计与多媒体技术呈现:游客漫步其间,凝视一张张旧影,仿佛置身1911年曼谷码头“福安堂”开业时的盛况;触摸一份份航运单据,便能真切感受当年货物川流、商旅辐辏的繁忙景象,历史长河于此倒流,波澜壮阔的岁月触手可及。

秀峰乡党委书记林锦锋表示:“我们不仅要保护土楼的一砖一瓦,更要传承弘扬华侨的精神。”通过“华侨故事布展”,杨氏家族“敢为天下先”的闯荡、“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正化作凝聚侨心的纽带。每逢清明,海外杨氏后人便循着祖训归来,参与家族祭祖、故土探访等活动,或是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慷慨解囊,以多种形式延续着与家族、故土的情感联结,让这份联系愈发深厚。

从下南洋到归乡建楼,这座散落于闽粤边界山区的土楼,是闽商“向海而生”精神的凝固史诗。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