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萌萌(化名)最近遇到了一个“成长”的烦恼,她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右侧乳房有一个肿块,由于不痛不痒,她一开始并没在意。可短短1个月内,这个肿块如“吹气球”般迅速增大,最后长到鸭蛋般大小。母亲得知后非常担心,立即带萌萌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我女儿是提前发育了吗?”“可能不是发育的问题,而是肿瘤。”医生的一席话,让萌萌母亲震惊不已。通过乳腺彩超检查,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赵旭晔发现,萌萌的乳腺内长了一个直径约5cm的肿瘤,确诊其患上的是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这可把母女俩吓坏了。
好在该肿瘤是良性的,通过手术治疗即可治愈。赵旭晔主任介绍,术中可见切除的瘤体呈暗红色,这是因为瘤体生长速度过快,超过了血供速度,导致局部血管梗死。术后,萌萌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病情分析 乳房异常发育不等于性早熟
“10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乳腺肿块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医生提醒,乳房异常发育不等于性早熟,青春期女孩也要警惕乳腺疾病。“萌萌患的是‘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赵旭晔主任解释道,这种疾病在青春期初期1—3年比较常见,年龄一般在10—20岁。小型乳腺纤维腺瘤若不继续生长,可以定期随访观察;较大的纤维腺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儿童乳房肿物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生理性因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诱发乳房异常发育。
赵旭晔主任提醒,正常发育的乳房两侧通常对称隆起,若发现孩子乳房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两侧明显不对称,家长应高度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乳腺外科就诊。
科学干预 儿童乳房肿物成因复杂多样
近年来,儿童乳房异常发育、出现肿物的案例逐渐增多。对此,赵旭晔主任提醒,儿童乳房肿物非“小事”,它可能是性早熟、内分泌失调等健康问题的信号,需要家长们科学认识、及时干预。
儿童乳房肿物的成因复杂多样。生理性因素如新生儿期受母体激素影响出现的一过性乳房增大,通常可自行消退;但若是在儿童期(尤其是8岁前女童、9岁前男童)出现乳房硬结、胀痛,或肿物持续增大,则需警惕性早熟风险。此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塑料制品、农药残留)、肥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也可能诱发乳房异常发育。
早期发现是科学干预的关键。家长可通过定期自查,关注孩子乳房变化:若发现单侧或双侧乳房隆起、出现肿块,或伴随乳晕颜色加深、身高骤增、阴毛生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专业医生将通过体格检查、骨龄检测、激素水平测定及超声、MRI等检查,明确肿物性质,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良性疾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改善,而肿瘤则需进一步评估,必要时采取手术干预。面对儿童乳房肿物,切勿因“孩子还小,长大就好”的侥幸心理延误治疗,肿瘤不早期切除则影响乳房正常功能,甚至有恶变可能。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从均衡饮食(减少油炸食品、反季节蔬果摄入)、规律作息、加强运动、避免接触含激素的护肤品等方面,降低风险。同时注意定期体检,儿童乳房出现任何不适,尽早到乳腺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