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报
标题图
一天拦截数百个!不合规充电宝如何处置?厦门机场回应→
2025-07-02 07:33 厦门晚报


6月28日起

旅客禁止携带

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

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

乘坐境内航班


6月30日下午

记者在厦门机场看到

机场安检处被拦截的充电宝装满了筐


厦门机场安检处拦截下成筐的不合规充电宝。


对于充电宝被拦截

有的旅客无法理解

有的表示难以接受

有的为了省事只好将它送给朋友


对于不合规的充电宝

厦门机场有哪些处置方式?

被拦截下来的充电宝

将怎么处置?去往何处?



安检现场

一下午值班时间内

一个安检通道拦下约150个





在厦门机场T4航站楼

广播循环播放着民航局的新规

提醒旅客不要携带不合规的充电宝

乘坐境内航班


“我这个充电宝合规吗?”

“被扣留后怎么拿回来?”

咨询台前,不断有旅客

向工作人员咨询



6月30日17时许,记者观察到,航站楼东、西两侧的安检待检区均摆放着醒目的充电宝自弃桶和指示牌。安检区排起长队,安检人员正逐一检查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


一名安检人员向记者透露,不符合规定的充电宝数量很多,已经装满多个安检专用筐。仅在她当日下午值班的时间段内,她负责的安检通道就拦下了大约150个。




另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当天拦截下来的不合规充电宝数量难以估计:“几百个肯定是有的。”




记者看到,这些充电宝被封装打包后,被工作人员放置在手推车上,准备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后续处理。“今天已经来回运送好几趟了。”工作人员说道。


充电宝被封装打包运走。



机场回应

经旅客同意自弃后

由第三方回收公司处置





被拦截下来的充电宝

去往何方?


记者浏览淘宝、闲鱼等线上平台发现

一些商家售卖标榜为“机场回收”的充电宝

单价多为20元至30元

有的低至9.9元


网上有报道称

国内有的机场因缺乏处置渠道

只能任由充电宝在安检口堆积

并称有些充电宝

可能通过内部人员转手

流向网上二手平台


对此,厦门机场的知情人士表示,网上流传的充电宝处理信息并不准确。厦门机场安检拦截到不合规的充电宝后,经旅客同意自弃后,会将其转交给机场物业部门处理。物业随后会与第三方回收公司联系,由回收公司进一步处置。在整个过程中,机场并不收费牟利。但是机场方面拒绝透露第三方公司具体信息。





记者调查

目前机场可提供30天暂存服务

不提供邮寄服务





记者了解到

目前厦门机场向旅客提供

自弃、暂存两种处置方式


记者咨询机场客服了解到

目前机场可为旅客办理30天暂存服务

客户可凭暂存单据取件


如临期未取

机场将致电旅客联系具体取件时间

未来,这项服务可能调整


厦门机场为旅客办理充电宝暂存服务。


7月1日上午,记者致电T4航站楼行李寄存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近期快递公司不寄送充电宝,暂时无法提供充电宝邮寄服务。新规实施以来,还没有旅客在这里邮寄充电宝。





旅客声音

多数表示不解或难以接受

有的只好送给朋友





旅客陈先生

前不久刚乘坐境外航班回到国内

在厦门游玩几日后

6月30日搭乘航班欲返回家乡城市




“了解到新规定后,我发现自己长期使用的一个充电宝缺少3C标识,为了省事,我决定将它送给厦门的一位朋友。”陈先生说。




旅客王先生

乘坐6月30日19时的航班回昆明

当天17时,他便来到T4航站楼




“出发前夕,我才通过接收到的短信得知充电宝携带新规。虽然这次出行我没有带充电宝,但说实话,如果我的充电宝被收走了,还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也要百来元。”王先生说。





“我认为新规不太合理,为什么境内航班禁止携带这类充电宝,但境外航班却可以带?”旅客陈先生表示不解。





“出行前肯定要做好准备,提前了解相关规定。”旅客刘先生说,充电宝是出行时的刚需,既然现在有新规定,那就只能再去买一个合规的充电宝。




评论


合力破解充电宝安全困境

别让消费者受伤


安全大过天。及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织密公共安全网,这是召回问题充电宝的出发点,更是进一步严格管控的目的,很有必要也不容置疑。但是,此次充电宝安全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和麻烦也应被各方认真对待。


此次充电宝安全事件,让不少人对手中的充电宝产生担忧。有人购买了问题产品,却在寄回充电宝的过程中遭到多家快递公司拒收。一些近日乘坐飞机的旅客也表示“措手不及”,常带的充电宝忽然成了“违禁品”,只好无奈地在登机前选择“自弃”。


我国在2023年8月将充电宝纳入3C认证目录,2024年8月起列入强制要求。也就是说,在2024年8月前购买的充电宝很可能没有3C标识,而这些产品并不能一刀切地与问题产品画等号。那么,大家手中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还能不能继续安全使用?如果不能,有没有更好的处置方法?


破解充电宝安全困局,需要多方主动作为、协同治理。对生产厂家来说,最迫在眉睫的是将问题产品尽快安全召回,可以通过在城市设置点位、与物流企业协商建立特殊寄递通道等,对产品进行回收或无害化处理;对机场、火车站来说,应提前对旅客做好政策告知,有条件的可以提供暂存服务,对“滞留”的充电宝妥善处置;对因标准升级而淘汰、或在家中长期闲置的旧品,相关部门和企业应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清晰明确的处理指南;此外,有关部门可鼓励厂家完善回收体系,抑或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置换合格产品,将用户损失降到最低。对监管部门来说,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制定完善充电宝行业标准以及监管规则,从源头规范行业生产标准。


归根到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筑牢安全防线与保障消费者权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用户是企业发展的底气。在充电宝生产、销售、售后全链条的方方面面,相关各方要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把各种复杂情况考虑到位、落实细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后


太多问题等待答案


从高校禁用到民航禁飞,从百万台召回到快递拒收,充电宝这件几乎人手必备的“续命神器”,一夜之间被贴上易燃易爆的标签。我们想问:新规为什么要搞突袭?相关部门有没有最大程度广而告之?本来应该由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承担的责任,为什么由消费者买单?既然去年8月实施了强制性3C认证,这些不合规的充电宝是哪里来的?民航局禁止问题充电宝登机,但铁路系统为何一路畅通?二手交易平台出现的“机场回收充电宝”,又是哪里来的?……太多问题等待答案。




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