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永春县,余光中笔下那"邮票般大小"的乡愁正被赋予新的时代注脚,一座座承载文化传承、侨乡记忆的古厝,不仅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更让侨胞乡愁有处安放,让乡土文明薪火相传。
为满足乡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展现传统文化古建筑保护中的“电力担当”,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积极开展“点灯行动”,通过智能用电改造、绿色能源利用、村网共建等技术服务手段,配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为全县120余处古厝织就一张“保护网”,助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厝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的“永春模式”。
古街靓新灯,“海丝文旅”更红火
近日,在永春县35千伏五里街变电站内,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变电检修班组按计划,分别对站内10千伏后格线和10千伏五高线的开关、避雷器等进行保护例检,提前做好供电线路设备的维护。
35千伏五里街变电站承载着一份特殊使命,那就是为全长约590米五里古街主路259间店面,以及丝瓷古道、海客巷、十三阶等商贸旧址,多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提供可靠供电。这些古厝大部分为二层或三层楼高土木结构砖柱骑楼,形成独具风格的闽南骑楼建筑群,是游客感受海丝文化的打卡地。
“通过对设备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定位并消除潜在隐患,力求设备以最佳状态迎接高温负荷的严峻考验。”该公司变电检修班现场负责人柯智峰介绍说,随着暑期乡村旅游迎来旺季,五里街镇用电负荷渐渐增长,每年该检修班组都会避开旅游高峰期,实行多班组协同高效作业,提前对古街古厝用电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并结合古街电网线路缆化改造、变压器增容扩建,以及建设发电车接入分支箱,解决保电难题,确保安全可靠用电。
古楼亮暖灯,文化文明安全相融合
“这个接头有点松动,负荷比较大的时候发热会比较严重,我这边帮您改接,日常我们不要自己随意搭接线路,可能存在安全隐患。”6月27日,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用电检查班组走进五里街镇梅峰村,开展古厝安全用电隐患排查,并向古厝居民宣传安全用电常识,为古厝居民营造良好的安全用电环境。
而在真武大桥旁的大烟囱下,一栋已经一百多年历史、西式风格的古厝,又叫“娘子楼”,不仅青藤缠绕、茶韵飘香,花鸟池鱼、相映成趣,还是有名的永春医馆旧址,泉州市第一盏灯亮起的地方,见证了永春电力发展的历史,虽然改造成了一个茶馆、休闲的网红打卡点,但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点。
“供电公司对我们的老旧线路进行了更换,对接户线进行安全检查,使我们的用电更加方便,也更加安全。”古楼的居民王明华说。供电公司定期上门排查古厝安全用电隐患,让他省去了很多麻烦,所以每周他都会抽空住上几日,穿廊过巷,仿若走进历史,梦回旧时,遇见古人。
古厝保护既要留住历史风貌,又要满足现代用电需求。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在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古厝的电网升级改造、装表接电、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中,采用精细化标准工艺敷设,避开梁柱等可燃结构,保留古建筑风貌,既安全又不破坏历史肌理,不仅让古厝焕发新生,还融入了现代文明气息,让亮起的电灯慢了时光,快捷服务居民生活,更让百年建筑在现代化安全用电需求中延续文脉。
古村网格灯,盘活“乡愁”经济
“有你们供好电、服好务,让我们民宿能够更贴心服务客户,也让我们乡村旅游更有体验感。”6月25日,看到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岵山镇供电所员工正在利用无人机特巡,排查荔枝果园线路安全隐患,永春县生态文明驿站主理人黄兰芳连忙招呼着供电员工进民宿喝杯茶。
岵山镇茂霞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是“岵山晚荔”品牌之乡。眼下正值荔枝上市佳期,乡村游客慕名而来,但比起大酒店,很多人选择更为舒适、有特色,娴静的乡野民宿,也可以就地品尝晚荔佳果,这让古村落的居民赶上了乡村旅游的“红利”。
对此,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还专门设立“国家电网志愿服务驿站(岵山站),为海外华侨、乡村游客、当地居民提供故居电路远程报修、诊断等便民服务,设立“办电需求投递柜”,村民只需填写需求单,网格员便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实现了“小问题不出村”,并通过无人机航拍为古建筑群建立“一厝一档”,已精准定位茂霞村37处电气线路老化隐患,提前为居民、游客用电吃下“定心丸”从“岵山晚荔”品牌到荔枝林间的民宿,电力正悄然成为永春守护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目前,我们已经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新增或更换智能表计,以及老旧线路改造。”据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支部书记林立锋介绍说,该公司还将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的用电需求,协同联动相关部门履行职责,主动担责,全力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如果说,古厝是侨乡的根与魂,那么在这片闽南土地上,电流不仅是能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正以最温柔的方式,点亮文明传承的薪火。下一步,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还将推广“电力+文化”模式,以更多的技术力量为文脉保护注入新动能,让更多古建筑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充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