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政策暖一度,人才方能近一寸。
今年5月,三明出台“1+3+N”人才新政,通过扩大认定范围、创新飞地引才、加码安居保障等一系列新招实招,构建“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政策闭环,以“真金白银”的支持、灵活务实的机制、贴心周到的服务,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人才“吸引力”。
何为“1+3+N”?即1份主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育服务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统领“引育用留”四大维度;3份配套文件——《三明市人才认定办法(修订)》《三明市人才主要支持政策》《三明市级人才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细化认定标准、支持措施与计划管理;各部门在“1+3”政策框架体系下,根据需要另行制定的N个操作落实文件,一并构成“主干强、枝叶茂”的山区引才新策略。
识才评才机制再创新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精准落地,新机制进一步突破地域、户籍、年龄、档案、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重构人才评价体系。
在扩大人才认定范围上,将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员、柔性引进人才以及飞地引进人才,均纳入市级人才认定对象范围,不受国籍、户籍限制,认定后即可享受相关人才政策;参照省委人才办《关于试点开展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免申即认”工作的通知》,对市级人才认定工作部分条款开展“免申即认”。
在拓展人才认定方式上,除资格认定制、自主评价制、竞赛选拔制等传统认定方式,新增同行举荐制、特殊认定制,对认定条件之外的人才(含在三明市外认定的地市级及以上层次高层次人才)可“一事一议”。
在扩大人才认定标准上,扩大对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高端纺织、竹木、应急培训服务及装备、现代种业、低空经济等三明特色产业链人才认定支持;新增职业教育、文化、社会科学、养老等领域人才认定标准,并完善人才跟踪管理等制度,让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更加健全。
人才引进方式再突破
引才如筑巢,需以诚意换真心。三明以“住房+飞地+柔性+校地”组合拳,进一步丰富人才引进方式,形成“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引才体系。
“住有所居”引凤来。探索设立优质专家人才房(或生态办公区),吸引“两院”院士,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及相当层次的顶尖人才来明学术休假、旅居办公;对新引进省级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助或租房补助,按照“求职一张床、就业一间房、安家一套房”的标准,设立和建立运营青年人才公寓,为在明就业创业人才提供免租金、低租金住房保障,并为市外人才来明求职提供7天免费住宿服务。
同时,三明市级高层次人才及实用型人才,以及市重点企业就业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可免租金入住指定人才公寓,新引进三明市企事业单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或高级技师及以上、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本科生(或技师、中级职称)人才,入住指定青年人才公寓,可享租金优惠。
“飞地借智”破地域。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飞地”,将新建飞地奖励由原来的受益地财政承担调整为市、县各承担50%;探索异地引才用才模式,对企业在外总部或分公司新引进在三明全职服务人才,及飞地新引进全职服务人才,可参照我市全职引进人才进行认定,享受引才补助、职称评聘等政策。
“柔性共享”聚才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短期聘用、退休返聘、对口支援等多种柔性引才方式,落实人才消费券等政策待遇,精准对接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建立明籍在外人才库,完善对接服务机制,引导激励明籍在外人才回报家乡。经认定的柔性引进人才,按照人才层次,每年可申请相应数量来明免费休(度)假人才消费券。
“校地协同”储英才。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硕士及以上毕业生,探索开展教育(含职业院校)、医疗卫生、科研院所等领域选优生选拔工作,引进储备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在重点高校选聘一批“招才大使”“引智大使”,建立人才招引、信息匹配、成果转化等联系对接机制,聘期内给予每人每月校地合作引才补助。
人才支持体系再优化
政策支持既要“真金白银”,更需靶向发力。聚焦发展需求,三明持续推进人才支持政策一册集成,为各类人才提供全周期、多领域、有针对的支持保障。
产业引才方面,政策落地更加精准。聚焦我市特色产业链以及低空经济、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常态化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制定产业人才引育专项措施,对关键产业实行“一产一策”;实施“人才兴链”行动,深化“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双招双引”智库专家三明行模式,推动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省级试点,在具备条件的产业链推广市级试点,对省级、市级试点给予资金补助;聚焦企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开展“揭榜挂帅”科研攻关,对成功“揭榜”的科技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同时,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对市重点企业新引进的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明籍人才给予企业引才专项补助。
平台聚才方面,载体作用显著增强。聚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人才交流、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平台,支持三明学院等市内院校将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科研攻关与特色产业链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开展科技副总、产业导师选派工作,推动建设高校、企业双向开放的“共享实验室”,大力推进闽台、海外等多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发挥三明技师学院、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匠学院等平台作用,对晋升为国家级、省级工匠学院的给予配套补助。
自主育才方面,内生动力持续激发。新增技能人才培养补助、产教协同办学补助、技能竞赛补助等支持措施,进一步补齐产业技能人才不足的短板;对教育、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符合条件人才,继续落实人才房奖励、学历提升补助等支持措施。同时,新增人才认定晋级奖励,激励人才不断成长。
创新发展的三明,渴望人才;包容开放的三明,成就人才。在这里,看得见成长的年轮,更容得下理想的高度,这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贴心的服务,向天下英才发出诚挚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