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6月30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吴喜红)6月28日上午,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立德行政楼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而庄重,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当天,由民盟莆田市委会、湄职院联合举办的“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信息沙龙活动温情启幕,与会人员纷纷发表真知灼见,为莆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既是服务一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是民盟福建省委会承接的民盟中央2025年度课题,作为承办参与单位,民盟莆田市委会高度重视该课题工作,集聚盟内外资源优势,组建骨干成员课题组,完成了资料收集工作,初步形成了研究提纲。
当天的沙龙由民盟莆田市委会副主委、课题组负责人吴锦程主持,课题组成员黄靖就课题的背景、前期的调研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介绍。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打破体制机制、发挥企业主阵地作用……与会人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职教改革发展新任务,各抒己见,助力职业教育真正“强起来”“活起来”。
民盟莆田学院总支主委、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林欣以工艺美术专业为支点,从构建 “艺术 + 技术 + 产业”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案例,建议要形成基础技能、创意思维、产业应用的渐进式模块,开创独具特色的教育新模式。
民盟荔城区工委会主委、荔城区教育局局长郑金山聚焦政策梗阻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国家顶层方面已从‘普职融通’转向‘职普融通’,但地方实施仍面临学籍互转、课程互认等操作难题,亟需省级层面出台实施落实细则。”
民盟涵江区工委会主委、莆田华侨中学校长李永清,通过“职普融通”试点校的调研,分享了试点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层面融而不通的困境。“虽然政策鼓励职普融通,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限制,影响融通效果。”他说。
其间,湄职院质量发展处、产学研交流合作处、教务处、公共实训管理中心负责人,以及工艺美术系和智能制造系主任,莆田市高级技工学校、莆田卫生学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等,从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角度,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湄职院智能制造系主任陆宇立说,对比深圳、江苏等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职业院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至关重要,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师资队伍,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莆田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徐亚清认为,要想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要真正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发展环境和社会地位。从顶层方面,进一步落实高级工、技师层次毕业生在学历上等同于大专、本科,并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央和国有企业等招聘中同等对待。
湄职院教务处副处长韩开绯建议,加速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化融通,比如,高职教育的学生通过考试或学分互认,可以到高等教育学校读书,打通这堵墙,以此畅通各类技能人才学历、技能提升深造通道,从而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
湄职院公共实训管理中心主任林超楠说,职业本科教育不面向高职院校招生,也限制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从中职到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通道,拓宽职业教育升学路径,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职业教育。
湄职院副院长阮春高表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打破职业教育的偏见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课题组的成员,下一步将与民盟市委会携手合作,发挥职业教育的资源力量,积极参与课题工作,探寻破题之策,让职业教育发展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民盟课题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首次承接民盟中央课题,是压力更是动力,要朝着‘聚问题、破堵点、出成果’目标努力。”民盟莆田市委会主委施清芳指出,要深入调研,带着问题向浙江、江苏等职业教育先进地市学习,把调研的新问题收集起来,凝练问题堵点、总结经验亮点;要汇聚合力,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主体的协同发力,携手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之路;要提高站位,站在职业教育战线建设教育强国的主要任务角度发声赋能,以更宽视野、更实举措高质量共同完成课题,把“金点子”转化为职教发展“金钥匙”,共绘职业教育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