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福州33路公交正式取消人工售票,标志着福州公交全面进入无人售票时代。而早在12年前的2013年6月26日,泉州公交集团的公交车就已告别人工售票。时代变革,那些褪下票包的公交乘务员,有人考取驾照从车厢走向驾驶室,有人转岗成为点钞员、站务员,续写职业篇章。今日,让我们走近3位转岗乘务员,聆听她们的“蝶变”故事。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宋万春 通讯员 柯馨/文 受访者/供图
蔡啊玲:零钱清分领域的“精准守护者”
“哗啦啦——”在公交集团的清分中心内,硬币滑道上传来阵阵清脆声响,40岁的蔡啊玲手法娴熟地将硬币倒入清分机。这位已在零钱堆中坚守了12年的清分专家,曾在公交车乘务员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13年之久。
蔡啊玲从2000年起便在18路公交车当乘务员。当时,清濛开发区的工人是18路公交的常客,每逢周末,乘客蜂拥而上,她便得踮起脚尖,在人堆里艰难地接钱找零。“有次收到一张百元假钞,摸起来滑溜溜的,对着光看水印都模糊不清。”那次教训让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指尖轻轻一捻便能辨别纸币的真伪。
蔡啊玲在清点零钱
2013年,公交系统升级为无人售票模式,她转岗至清分中心,面对的是比售票时多出数十倍的零钱。她凭借乘务员的细心,迅速掌握了清分技巧,成为清分中心的佼佼者。最忙碌时,单日清分现金高达15万元,“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同事大有人在。”她指着桌上的零钱笑道。
如今的蔡啊玲已是清分领域的“资深专家”,她说:“有人觉得清分工作单调乏味,但我听着硬币声就觉得踏实。工作时需要的专心和耐心,都是靠数钱数出来的。”
廖作芸:方向盘上的“温情摆渡人”
清晨6点,晨光初照街道,旅游3路公交车缓缓驶离站台。驾驶座上,47岁的廖作芸熟练地调整后视镜,嘴角挂着温和的笑意——这是她担任公交驾驶员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她投身泉州公交事业的第十五个春秋。
廖作芸在驾驶公交车
2009年,她加入泉州公交东海分公司,成为一名乘务员。那时的公交车厢里,为了让每位乘客听清票价,她每天都要扯着嗓子重复上百遍,一天下来,嗓子常常疼得说不出话。她回忆道,曾有老人因听力不佳反复询问票价,她便一遍遍耐心解答,直至老人满意地点头;也有赶时间的乘客匆忙上车,她会迅速撕好车票,并叮嘱一句“别急,坐稳了”。
2013年,泉州公交全面推行无人售票模式,这让她一度陷入迷茫。在身为公交驾驶员的丈夫的鼓励下,她毅然报名参加转岗培训,最终成为一名公交驾驶员。她将安全驾驶视为职业信仰,每次发车前都会仔细检查安全设施。遇到新增线路时,她更是利用休息时间实地摸排,将每个细节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廖作芸的服务不仅限于安全驾驶。她曾在收班打扫时发现一枚镶嵌钻石的戒指,顾不上吃饭,她当晚就将戒指送还失主。这样的故事在她的车厢里屡见不鲜:为赶时间的学生多等一会儿、帮提着重物的老人搬行李、给初来乍到的游客耐心指路……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温情使者”的内涵。
郑春霞:站台灯影里的“幕后护航员”
“王师傅,今天天气热,我给您准备了凉茶,您记得喝。”黎明时分,在航空旅游城公交枢纽站,42岁的站务主管郑春霞正进行首班车发车准备,热情地与驾驶员们打着招呼。这位“泉州十佳乘务员”获得者,将12年乘务员服务经验注入站务管理工作中。
2001年,郑春霞成为泉州公交的一名乘务员。那时的公交车厢里,她总是背着票包穿梭在乘客之间:帮带娃的乘客找座位、用闽南语为老人重复报站、帮乘客搬大件行李。“车厢就像个流动的家,乘客的一句夸奖、一个微笑,能让我温暖一整天。”
郑春霞准备为驾驶员烧开水
2013年,郑春霞申请转岗为站务员。“做乘务员时,和站务员接触较多,觉得他们很像‘车站大管家’。以前主要是和乘客打交道,现在更多的是做一些后勤工作。”说着,她拿出了自己的“站务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要检查的内容、每辆车的出站时间和进站时间以及每位驾驶员的“偏好”。凭借这股钻研精神,她摘得了“站务员知识竞赛”一等奖。
她说:“乘务员是面对面温暖乘客,站务员是背靠背守护安全。”从车厢到站点,服务场景虽变,但她对工作的专注和温情却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