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6月28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赖越聪)6月25日下午,宁夏固原市西吉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内,莆田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方超轻轻放下显微器械,当最后一枚电极在小毛(化名)耳蜗内精准就位,固原首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宣告成功实施,为这位6岁的听障儿童推开了有声世界的大门。
小毛出生在西吉县一个回族家庭,自幼听力异常,3岁时被确诊为双侧耳极重度聋,并且影响到语言功能的发育。这些年,父母带着他辗转多地求医,装助听器、康复训练,效果却并不明显。
让家人忧心的是,小毛还患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内耳结构异常让治疗更为艰难。同时,植入人工耳蜗所需的高昂费用,也让他们望而却步。“怕手术风险,更怕掏空家底也治不好。”父亲毛建东的一席话,道出了这个普通家庭的心酸和无奈。
转机源自闽宁协作“组团式”医疗帮扶的精准发力。眼下,莆田“组团式”帮扶医疗队成员正在西吉县人民医院院开展驻点帮扶工作,莆田市第一医院护士长蔡梅钦挂职任西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在她的协调下,莆田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方超以专业视角,对小毛复杂的病情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大前庭综合征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安全有效,这也是重建听力的最佳选择。
“以往人工耳蜗价格昂贵,需要花费30多万元,今年国家集采政策落地后,价格降到5万元左右。”方超说,通过援宁指挥部牵线,今年3月,三棵树公益基金会听力健康关爱公益计划宁夏西吉站项目启动,推出“捐赠人工耳蜗和百台公益手术”举措。在该项目的助力下,小毛不仅免费获得了价值5万元的人工耳蜗设备,连医保报销后的手术费用自费部分也由基金兜底,实现了“零负担”治疗。
手术台上,莆田市第一医院援助西吉专家、麻醉师刘敏剑紧盯监护仪,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主刀医生方超面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导致的骨性结构异常,在放大十倍的显微视野下精准避开神经血管,在狭小的耳蜗空间内精准完成电极植入等毫米级的精细操作,人工耳蜗植入体完美就位。这台由汉族专家主刀、惠及回族患儿的手术,成为闽宁协作最生动的注脚。
“手术后,患儿目前恢复良好,一周之内便可出院。”蔡梅钦告诉记者,一个月后,小毛的人工耳蜗将开机调试,届时他将重获“新声”。
从莆田到西吉,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医疗接力,彰显着“组团式”医疗帮扶的深层力量:莆田医疗团队不仅填补了固原市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空白,也建立起“传帮带”培训机制,帮扶专家毫无保留地讲解手术的关键要点、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让西吉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实践中提升医疗水平。
据悉,2016年以来,莆田市第一医院共派出14批60多名临床业务骨干,到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同心县人民医院、同心县中医医院、同心县妇幼保健院开展医疗帮扶,并接收西吉县和同心县医护人员30多人次来院进修、交流学习,推动了受援医院学科发展、诊疗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培养等,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增进了当地群众的健康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