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厦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保障、规划布局、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询问。
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紧抓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以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抓手,以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群众收获从“满意”到“更满意”的幸福感。
成效与差距并存
近年来,厦门将优质均衡发展的范围从义务教育阶段拓展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
十年间,厦门市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26个、新增学位数45万个,基础教育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的新阶段。厦门入选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思明、湖里、集美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名校跨岛”战略深入实施,教育集团化覆盖率达75%,城乡学校100%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认为,要清醒地看到厦门市基础教育仍面临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岛内外不均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教师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等突出问题。
补齐岛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
“厦门已有三个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在推进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进程中,存在的最大难点和堵点是什么?”
“同安区、翔安区的教育底子薄,发展速度距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市教育局已指导两个区制定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计划,补齐岛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及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成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两个区的城乡学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占比100%。
关于岛外乡村学校对教师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市人社局总会计师吴目国介绍,市人社局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政策机制,出台“县管校聘”“银发计划”等政策,对学校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考核奖惩等进行优化,鼓励教师校际交流,助力乡村薄弱校发展。
市教育局则对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教师倾斜政策,优先给予更多发展空间,加快岛内外教师均衡发展。近三年来,厦门从市直属学校选派、调入27名优秀干部担任区属校、农村校校长,农村校校级领导交流149人。
“十五五”期间将新增学位10万个
“市发改委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如何将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全过程,明确具体目标任务?”
市发改委主任孙建辉介绍,市发改委会同市教育局编制《厦门市教育设施(普高中职)2026-2030年度实施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动态优化教育设施供给,应对义务教育入学高峰,加快策划建设教育项目。将推动19个新建和学段贯通的普通高中项目加快建设,提高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十五五”期间将推动建成学校项目100个,新增学位10万个。
多措并举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市教育局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陈珍说,厦门探索“总校制办学”改革,成立62个教育集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约75%,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等优质校牵头组建教育联盟19个,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整体提升;近年来,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定向生比例不断提高,2025年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等22所优质高中的定向生比例已达到70%。
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优质教育方面,近年来,厦门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的人数不断提高。目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达到97%。
下一步将加大公办学位供给,计划到2027年,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占比将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