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周宁>要闻
标题图
权威媒体看周宁 | 人民日报深度解读周宁原创话剧《树魂》→
2025-06-26 11:43 生态周宁
图片


当代话剧舞台上,以生态为主题的创作并不罕见,但多是停留在环保理念的外在层面。上海戏剧学院与福建宁德共同出品的《树魂》,通过林守根一家三代与一片山林的命运交织,揭示了人与自然从对抗、掠夺到和解、共生的过程。《树魂》取材于福建宁德造林人的真实故事,它不仅是一个关于荒山覆绿的传奇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寻根、家园守护与生态伦理的戏剧,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耐人寻味的思想深度。


话剧《树魂》剧照 巫晓波 摄


《树魂》以艺术直觉和现实思考,将一片山林的命运转化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剧中,红军号手为解救百姓英勇牺牲的情景,为幼年的林守根亲眼所见。他守着对号手的承诺,守着那座坟茔和山上老树,日复一日、经年不息地植树造林,终于换来连绵起伏的山坡上不断延展的大片林地。白发染鬓的八秩之年,他仍然舍不得这片林地。速生林要被卖掉,他痛心疾首地呼喊:“砍树就是砍在我心里,砍到我肉上去。”林守根对树木的守护是一种近乎生命本能的生态自觉,把自我与自然视作了生命共同体。


话剧《树魂》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精彩上演 汤文娟 摄


《树魂》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是精神危机。剧中人讨论“树的价值”,也是在考问现代文明的价值。我们将什么视为珍贵?为什么活生生的树木抵不上一纸合同?为什么直到灾难降临,我们才开始聆听大自然痛苦的呻吟?剧中反复出现的军号意象,既是革命历史的回响,也是生态觉醒的号角。号角、山林、亲情、历史、现实、使命,共同构建了此剧的意象系统,提醒我们尊重所有生命存在形式。

林守根的守林行为是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的坚守。长子林长青延续了父亲的守林职责,在经济压力面前,既要遵循契约精神,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次子林长茂从一个出卖爱犬的“背叛者”转变为生态经济的推动者,他的回归代表一种生态意识的觉醒,完成了对乡土的精神回归。


图片


图片

话剧《树魂》剧照 图源:上海戏剧学院


从曾经毁林的惨痛教训到新时代生态经济的共赢模式,从一个人的执念到祖孙三代的守护,《树魂》“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演进轨迹。结尾处,林守根和老书记下山,此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如画如诗,那情景仿佛告诉人们:只有当人类学会像剧中人那样倾听树的语言、感受山的呼吸、体会大自然的生命,我们才能找回那个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归一的自己。在那时,每一片树叶都是生命的诗篇,每一棵树都是站着的哲人,而人类,终将学会做自然的守护者。《树魂》的幕布落下,观众带走的不是简单的环保意识,而是一种被唤醒的价值认知。


人民日报副刊刊登


图片

科技签约+农趣体验,周宁“薯光盛宴”太有趣!

小庭院大作为,周宁这个村的 “致富经” 藏在方寸之间→

周宁县在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八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上作经验介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如上文所述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 宋宝珍(原标题:被唤醒的价值认知)

本文编辑:孙惠芳

二审:魏知秋
三审:阮仕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