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圆满收官。5天展期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有人戏言:“怕是来了一亿人。”现场盛况可见一斑。
这场国际文化盛会为何有如此魅力?且看一个小插曲:福建馆中有一对名为“福宝”的吉祥物,对面江西馆里也有两玩偶,分别叫“樟歪歪”“粉兜兜”。与以往静守各自展台的文化符号不同,这两组萌物均由真人扮演,活泼好动。23日下午,他们在过道不期而遇,或牵手或轻拍对方,憨态可掬的互动场景瞬间引来众多游客。这一场景,无意间破解了文博会的“吸睛密码”:“动”起来,更精彩。
穿梭于展馆之间,可见文博会“动”起来的三种模式:古今联动、主客互动及同行间的走动。
彰显地域文化特质,始终是文博会上各地展团的共同追求。以戏曲大省福建为例,今年福建馆延续历年戏曲展演传统,推出了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不过,比起往年的“独角戏”,今年的“二人转”显然更富感染力——演员操纵灵猴木偶腾挪闪转,一旁的智能机器狗配合做出跳跃、挥爪、空翻等动作。这对“传统技艺+AI萌宠”的反差组合,成为展馆当之无愧的“顶流打卡点”,获多家媒体关注。有网友评价:“传统木偶戏与智能机器狗同台,福建馆这波古今混搭太有创意了。”
从福建馆到其他展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创新实践随处可见。3D投影技术还原建盏釉面纹理的千变万化,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陶瓷美学生动呈现;咖啡机器人定制“福”字拉花咖啡,让时尚饮品多了一分文化味;文物活化领域更是亮点频出——数字修复令风化严重的石碑重现历史原貌,AI数字人让展柜里的人面纹方铜鼎“开口”说话……古今联动,让文化与科技相得益彰,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科技赋能,也为观众创造了更多互动场景。漫步展区,在多个互动项目前总能看到排队人群,而那些热门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大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佩戴高清VR设备,可云游鼓浪屿、骑行武夷山、细品莫高窟,借助混合现实(MR)技术,甚至能在虚实交织的光影中,看见盘古开天辟地等神话图景悬浮于展柜上方。
静态展示变成精彩互动,让游客在奇幻之旅中看见文化最鲜活的样貌,展商则在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感受到文旅融合的广阔机遇。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展会期间,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220多万。
文博会既是公众的文化盛宴,更是行业的交互枢纽。本届文博会共有6280家政府团组、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同比增加265家,其中,超300家海内外头部企业的集聚,创造出稀缺的行业对话场域。开展首日便出现“展商观展潮”:同行间频繁串门,在走动中交朋友觅商机,并相互取经——比对产品差异,研究布展特色,洞察行业走向。
当地域特色在同行交流中焕发新生,文博会便超越了单纯的展示交易平台,升华为文化共情与创意迸发的超级现场。同时,展商们的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也成为文博会越办越好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