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漳州
标题图
赤子诗魂映芗江
2025-05-22 17:41 福建日报

墨香犹记杨骚韵,诞辰诗会寄遥思。

日前,在漳籍诗人杨骚诞辰125周年之际,闽南师范大学礼堂内流淌着跨越时空的诗意:当《福建三唱》的铿锵之音再度回响、《黎明之前》的呐喊穿透岁月帷幕,这座古城正以诗为媒,续写着一位左联诗人与故土的永恒对话。

杨骚与林语堂、许地山是漳州的现代文学“三大师”,林语堂的烟斗、许地山的落花生与杨骚的诗稿,共同编织着漳州现代文学图谱。

漳州古城文学馆 萧镇平 摄

古城深处觅诗踪

周末的漳州古城氤氲着书香,文庙泮池广场边的漳州古城文学馆迎来络绎不绝的访客。

游客在漳州古城文学馆了解杨骚的生平事迹。 郑文典 摄

这座飞檐翘角的闽南传统建筑,以静默的姿态讲述着三位漳籍现代文学巨匠的传奇。在展柜前驻足的游人或许熟知林语堂的幽默哲思、许地山的禅意笔触,却常对着杨骚的展台露出疑惑神情——这位与鲁迅并肩战斗的左联先驱,曾在历史的星空中划过怎样璀璨的轨迹?

杨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员。说起左联,许多人会想起高中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此文是鲁迅为左联五烈士而写的,杨骚正是左联的成员,还是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

据《漳州市志》记载,杨骚(1900—1957年),名古锡,字维铨,祖籍华安,生于漳州城区。父亲以开面条店为生,家境清寒,杨骚不满周岁就过继给当私塾先生的堂叔,幼读私塾,后入汀漳龙道师范附小、汀漳龙道师范预科学习,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

杨骚中学毕业后,赴日本东京留学。先补习日文两年,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热爱文学,酷爱诗歌,1924年10月写出诗剧《心曲》。同年冬天,辍学回国。翌年应聘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其间创作的诗歌,后来被收为诗集《受难者的短曲》出版。两年后回到上海,此时上海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文学交往中认识了鲁迅,并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发表作品。

“父亲杨骚同鲁迅的关系日益密切。在《鲁迅日记》中,有关杨骚的记载,1928年有31次,1929年有38次。这种关系,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是少有的。”杨骚之子、中国作协会员、漳州市作协名誉主席杨西北说。

1929年到1931年是杨骚的创作高峰,相继出版诗剧《心曲》、剧本集《他的天使》等,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组成左联诗歌组织“普罗诗社”,先后翻译苏联文学名著《十月》《铁流》和美国小说《没钱的犹太人》,还有《世界革命妇女列传》等。

1937年6月,杨骚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七七事变后,他同郁达夫、楼适夷、许钦文等人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任常务理事。1941年,杨骚离开重庆前往新加坡,受陈嘉庚之聘,主编南侨总会机关刊物《民潮》。

新中国成立后,杨骚携眷返国,在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任职,先后与冼东合写童话《苹果姑娘》和儿童独幕剧《弟弟的百宝箱》等。

1957年1月15日,杨骚病逝于广州,时年57岁,留下未竟的写作计划与永恒的诗意回响。

芗江赤子报国志

距漳州古城文学馆不远处,就是香港路。香港路90号的老宅在岁月中静默,这是一处典型的闽南竹竿厝。“我父亲就出生在这里,居住到他18岁离开漳州。”杨西北说。

漳州古城文学馆里的杨骚雕像 萧镇平 摄

数百年的古街,历经风雨!

“杨维铨,快点跟上。”遥想百年前,一群十来岁的学童正举火炬提灯笼,上街游行,庆祝“漳州光复”。这位名唤杨维铨的学生时年刚好10岁,是汀漳龙道师范附属小学的学生。

这段目睹千年古郡漳州走进共和的经历,给这位10岁学童留下了一生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1918年,18岁那一年,杨维铨在省立八中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28年春,已生活在上海的杨维铨,在《语丝》周刊发表日记《十日糊记》,第一次用了“杨骚”这个笔名。

杨骚的故土情结始终与家国大义紧密交织。“父亲曾回漳四次,前三次在解放前,最后一次在解放后,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达半年,最短的一次才两天两夜,总共加起来不足一年。”杨西北说。

史料记载,杨骚第一次回乡是1924年冬。当时,其刚从日本辍学回来,这次住了半年,到1925年夏天,才出门到新加坡当老师。时隔4年后,即1929年回来一次。1932年2月底,杨骚第三次回漳州,回来后仍继续写作、翻译,并待了两三个月。

第四次则是在解放后的1953年2月,当时杨骚回闽南一带侨乡体验生活,准备写电影剧本。这次,他从广州坐车到福州,又从福州沿途到漳州,曾到访过漳州龙海颜厝、九湖等郊区农村寻找素材。

“只可惜回广州不久,父亲就疾病缠身,绵延至去世。”杨西北叹道。

杨骚留下大量的诗篇,其中创作于1936年的《福建三唱》令人印象深刻。

“朋友,你问吗,我的故乡?唔,我的故乡,不是吉林,奉天,是福建芗江。那儿没有大豆、高粱;那儿有米,麦,甘蔗,山田,水田……”

“听吧,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纵使你把脑壳,钻入昆仑山的石洞里,敌人残酷的铁蹄,会把你的屁股踢!听吧,你泉漳的子弟,你福建的盐,你,你不打敌人凶恶的鼻,敌人将剥你善良的皮。”

在《福建三唱》里,可以深深感受到处于民族国家危亡之际,作为一名诗人的杨骚是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号召全国民众奋起誓死抵抗。

弦诵声声寄遥思

“让我们的每个标点,化作杀敌的子弹!”暮色中的闽南师大礼堂,学子们激昂的朗诵穿透时空帷幕。这是该校第七次举办杨骚诞辰纪念诗会,17首经典诗作经当代青年学生重新演绎,在追梦篇与奋斗篇的篇章交替中焕发新生。

诗剧《记忆之都》表演王嘉卫 摄

舞台光影交错间,《流浪儿》的苦难叙事被赋予立体维度。朗诵者张洪以沉郁声线描摹“褴褛破衣作粗盐”的孤童形象;当“跌在沟里像烂冬瓜”的诗句坠落,观众席响起压抑的叹息。肖惠文同学诠释的《黎明之前》,则让被历史尘封的呐喊重获声带,每个顿挫都是叩击心灵的晨钟。林海龙同学以低沉婉转却清晰有力的音色将《把梦拂开》里的隐忍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令现场观众饱受震撼。郭振华同学以沉郁顿挫的声线叩响1938年的时空之门,让现场观众深深共鸣到《二月四日》中永不熄灭的民族脊梁,每次呐喊都是警报,每次停顿都是未尽的呜咽。

最动人的共鸣发生在《福建三唱》的乡愁韵律中。朗诵者李林炜同学将“甘蔗甜,荔枝香”的南国记忆,化作穿越时空的召唤;当“你不打敌人凶恶的鼻,敌人将剥你善良的皮”的警句炸响,全场观众自发击节相和——这跨越近90年的诗行,依然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杨骚的创作生涯分为两个阶段,不管是早期浪漫主义还是后来的现实主义,始终有一种奋进力量,其爱国精神更值得在新时代传播。”年逾九旬的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邱煜焜说。近30年来,邱煜焜在学校的支持下,策划组织了多场杨骚纪念活动。

“文学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代都有巨大的力量,经典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观看了整场诗会的杨西北感慨颇深。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