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75万元采购的防火墙设备,竟被网友发现是电商平台售价仅299元的家用路由器。近日,重庆三峡学院发布的一则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因中标价格与设备实际价值严重背离,被公众质疑采购合理性。5月11日,涉事高校回应称,该项目出现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已紧急终止采购。
这起“天价路由器”事件至少指出了三个问题。
其一,需求编制是否“拍脑袋”?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核心设备,需明确吞吐量、防护策略等关键参数,而涉事设备连最基础的安全功能都不具备。这种“指鹿为马”的采购需求,究竟是技术认知匮乏,导致与实际应用场景严重脱节,还是别有用心,故意模糊边界,为低质设备进入采购流程大开方便之门?
其二,专家评标是否走过场?竞争性谈判本应聚焦技术参数比对,为何评审团队对设备功能张冠李戴毫无察觉?是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辨别设备优劣,还是评审流程沦为“橡皮图章”,背后存在利益输送,使得本该严谨的评标过程成为一场闹剧?
其三,监管机制是否“宽松软”?从项目立项到公示期间,采购监督环节本应发挥过滤网作用,为何未能提前拦截漏洞?是监管人员玩忽职守,未履行应尽职责,还是现有监管机制存在漏洞,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采购舞弊行为,使得违规采购一路绿灯?
上述疑问共同指向一个现实问题,即部分采购项目的技术门槛被人为消解,专业把关缺位,监督管理失范,制度笼子仍有缝隙,为浑水摸鱼者打开方便之门。
“天价采购”现象是权力寻租的变种,根治这类乱象,必须让专业归位、权力透明,筑牢技术和制度的双重防护网。
政府采购亟须来一场专业能力的“刚性补课”,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技术护城河”。一方面,在需求编制环节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避免采购方自说自话;另一方面,建立评审专家动态调整机制,对技术判断严重失准者终身追责。
更关键的是重塑监督控制管理体系。此次事件的转机始于网络曝光,彰显了社会监督的价值,但公共资金的监管不能仅靠民间力量,还需以技术赋能监管透明化,将招标文件的技术参数、供应商资质证明、评审专家打分依据等纳入区块链存证,实现采购环节可追溯、可查证,同时推进采购全流程数字化公开,让权力运行始终暴露在“聚光灯”下,从技术层面压缩暗箱操作空间。
政府采购无小事,每一分钱都连着民心向背,每一笔支出都应是经得起审视的明白账。当专业回归本位、监督如影随形,那些试图在公帑蛋糕上动刀的人,才会真正感受到制度的锋利,政府采购才能真正成为阳光下的“良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