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当下的高频热词。无论是为学生卸下课业重负,还是为基层干部松绑,其初衷都是为了让人们从重负中解脱出来,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减负”却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悄然变味,异化为“明减暗增”的形式主义,陷入年年“减负”、岁岁“增负”的怪圈,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在落实减负政策时,部分地方陷入本末倒置的荒诞怪圈。嘴上喊着精简流程,实则要求基层建立更为烦琐的“减负台账”,将台账的精美程度、报表的工整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衍生出“以文件落实减负文件”“以会议传达减负精神”的怪象。不仅没有减轻基层负担,反而让人陷入“填表造册、应付检查”的恶性循环,真正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精力被严重挤压,“减负”沦为一句口号。
为基层减负为何“久攻不下”?其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有的干部在落实减负时过于注重表面形式,热衷于打造“减负成果展示墙”,却忽视了实际成效;有的干部面对减负暴露出来的复杂矛盾、深层次问题绕道而行,缺乏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有的干部对上级减负政策仅简单机械地层层传达,未能结合基层实际细化举措,使减负政策在传导过程中逐渐弱化。这些问题如同顽固的毒瘤,侵蚀着基层减负工作的健康肌体,使得减负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频频遇阻。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明确职责边界、优化考核机制是首要任务。各级各部门应制定清晰的职责清单,厘清权力与责任,防止职责随意转嫁,让基层干部在其位、司其职。要摒弃“唯台账论英雄”“以痕迹定优劣”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指挥棒”,而不是加重负担的“紧箍咒”。
其次,要进一步纠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要建立严格的发文、会议审批制度,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空转现象。要以真实案例为镜鉴,用“身边事”敲响“警示钟”,推动“当下改”与“长久立”同频共振。
此外,要想方设法加强基层资源保障、提升基层干部能力。充实基层人员力量,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层工作条件,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积极作为,让他们在基层广阔天地中轻装上阵、大展拳脚。
基层减负不是“一时之事”,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只有真正破除形式主义枷锁,让基层干部挣脱文山会海、填表留痕的桎梏,避免陷入“减负—反弹—再减负”的恶性循环,才能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