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银顶猪场
5月12日,在晴朗的午后,记者隔着纱窗与小冯和种猪们告别。
离开严格封闭的第三级隔离生活区,我们忽然理解了猪场员工休假时的感受,“爽!”
从生活区到大门,我们接连换了三道车,一路打量这片4000多亩的山头。坡岭上覆盖着林草,隐约可见人工种植的痕迹,看不出原来矿山的模样。
“这里跟最初建场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门外迎接我们的福建银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圣峰说。
成立不到五年,这家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1年3月,916头种猪自丹麦空运入境、落地银顶,创造了中国畜牧领域引种猪史上多个“第一”,至如今,已扩繁至2400余头母猪、700头公猪的曾祖代种群。
银顶的企业宣传册封面,印着企业最初的梦想“进步与丹麦同步”。位于大田县城的办公室里,银顶销售总监李锦河一一展示着前年至去年的生产数据,跟丹麦的遗传进展基本保持一致,个别指标甚至更优,“现在,这个梦想已基本实现。”
“我就是个农民工”是福清人陈圣峰的口头禅。
从工程、采矿行业跨界进入种猪业时,陈圣峰和他的投资团队对养猪一窍不通。当时,他们正谋求转型,从中央一号文件中看到,国家要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着手解决种业的“卡脖子”问题。
“我们这些‘门外汉’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投资机会。”陈圣峰说,“如果当初了解种猪行业的技术壁垒,我们才不敢一脚踩进来。”
业内同行和技术专家曾私下对他表示,“你的胆子真大!”
陈圣峰如今也感觉如履薄冰,“银顶一直在100与0两者中博弈,没有中间值——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出现生物安全问题,全功尽弃。所以每一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
银顶的另一个梦想,就是成为“国家队”。
从引种开始,银顶就瞄着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的评定——目前,福建拥有7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都是行业内的老牌企业。
“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的评定对软硬件设施的建设、种群的数量、种猪的测定数据等等要求都很高。新引种之后还需要扩群、稳定生产、测定数据,必须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积淀。”主导银顶育种工作的苏国生教授介绍说,“这需要长期而坚定的投入,投资者需要很大的勇气。”
银顶接受了技术团队的理念,并将猪场的生产管理全权交付。
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圣峰甚至不好意思提及银顶在科研上的投入,“怕其他同行不信,笑我们傻。”
让陈圣峰没有想到的是,健康的种猪基因、扎实的测定数据、优秀的繁育表现,反而让银顶迅速在业内打响了名声,获得了多家养殖大集团公司的青睐,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初。
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银顶正稳步发力。二期扩繁工程即将实现满产之际,陈圣峰和他的团队又开始对备份育种场进行选址,“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只要猪在,机会就在。”
种猪是产业链的顶端。登顶之路,似乎已在银顶面前。
▲位于闽中群山,占地四千多亩的银顶猪场。
▲深夜的猪舍。
▲小冯在纱窗里与记者告别。
▲陈圣峰在办公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