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渐近,浪花待起。5月3日,同安区东西溪苏颂公园段将迎来一场跨越古今的龙舟盛会——2025年厦门“同安古城杯”龙舟邀请赛。这场赛事不仅是对“全民健身”号召的热烈响应,更是同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生动展现。届时,市民游客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磅礴气势,还可以领略千年银城的历史底蕴与自然风光,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脉动。
16支队伍激烈竞逐 再现龙舟竞渡盛况
立夏将至,东西溪碧波荡漾。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映出粼粼金光,偶尔几只水鸟掠过水面,为即将到来的激烈角逐平添几分诗意。
据同安城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厦门“同安古城杯”龙舟邀请赛选址在东西溪苏颂公园段,正是因为这里“水阔风轻”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厚重”的历史氛围。“同安是一座拥有千年水运文明的古城,东西溪自古是同安的水运要道。我们希望通过赛事,让游客一边欣赏竞技,一边感受银城千年文化。”
本次赛事分为公开组与本地组,设200米直道竞速和500米耐力角逐两大项目,既有短距离的闪电速度比拼,又有中长距离的耐力与策略角逐,让比赛充满悬念与看点。届时,16支参赛队伍将展开激烈较量,参赛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也有来自当地村镇的民间好手,充分体现赛事的全民参与性。其中,同安消防龙舟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得知有比赛,大家踊跃报名,一天就组好队。我们盼着在赛场上感受同安龙舟赛氛围,和各队同场竞技,肯定超棒!”
“我们期待通过这场赛事,让更多人了解同安、爱上同安。”该负责人表示,此次赛事以“同安古城杯”为名,既呼应了同安自古以来龙舟竞渡的民俗传统,更彰显了古城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传承。届时,市民游客们纷至沓来,他们穿梭在同安的街头巷尾,品尝着正宗的同安美食,感受着同安人的热情好客,不仅将带动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还将提升同安古城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同安龙舟历史悠久 明代已有明确记载
同安,依山傍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龙舟竞渡文化,早在明代便见诸诗文。知名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明代同安“理学名宦”林希元在《端午石浔竞渡诗》中写道:“龙舟随地斗,梅雨逐风微。”这是厦门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龙舟竞渡的诗作,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诗中描绘的石浔村,位于东西溪与同安湾交汇处,因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成为古代龙舟赛的天然赛场。石浔村可以在海上竞渡,但“近县城者,无大江大湖可以竞渡,或于小池为多”,颜立水告诉导报记者,南阳郡马府的“七宫八池”中就有“龙舟池”,马巷的龙蛟池、同安的洗墨池也曾举办过赛龙船的活动。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两校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叶少军也向导报记者介绍道,明朝的厦门文士池显方在《大同赋》中,描述了同安端午竞渡的内容;清道光年间的《厦门志》与清康熙《大同志》,同样也有同安县境内古代龙舟竞渡的记载;民国版《同安县志》中,甚至还有牛栏草因花期在竞渡时,而得名“龙船花”的内容,足见同安龙舟文化底蕴之深厚。
◆1982年同安丙洲村端午节龙舟赛比赛现场。(黄维明供图)
龙舟文化的生命力,深植于同安人的渔海记忆中。丙洲社区75岁的陈如漂,在谈起20世纪80年代丙洲岛的龙舟赛盛况时,仍旧激动不已。“那时物资紧缺,生产队的年轻人凑布票买统一背心,用渔船改装龙舟,照样赛得热火朝天!”据他回忆,当时七八支队伍同场竞技,他也是其中的一员,比赛吸引了周边众多村落的村民前来观看,现场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
“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好事。”当谈及2025厦门“同安古城杯”龙舟邀请赛,陈大爷很是期待。从明代诗人的笔墨,到今日东西溪的浪花,同安的龙舟文化始终奔流不息。2025年厦门“同安古城杯”龙舟邀请赛,既是千年银城文化的当代回响,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正如同安区相关负责人所言:“当龙舟划过东西溪,划开的是历史的水纹,激起的是文化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