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要求汽车生产企业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今年汽车领域若评选“关键词”,一定绕不开“智驾”。在智驾平权的浪潮中,曾经高端车型专属的智驾系统,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各大车企不遗余力地进行用户教育,宣传推介高速领航、城市智驾、自动泊车、“车位到车位”等颠覆传统驾驶体验的辅助驾驶功能。
按照国际主流标准,自动驾驶技术被分为L0至L5共六个等级,自动化程度从无自动化到无人驾驶逐级递增。目前,我国允许投入商用的仅仅是L2级自动驾驶。这个级别的自动驾驶虽然具备自动超车、变道、转弯、红绿灯自动启停、过收费闸口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驾驶者减轻负担,但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在应对高度复杂路况时存在短板,需驾驶者全程注意力集中,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换句话说,在现有技术水平与政策框架内,市面上所谓的智能驾驶功能与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还是两码事。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更不等同于无人驾驶。这是每一个智驾用户上车前必须谨记的底线和原则。
但现状是,部分车企在产品宣传时,过度夸大智能驾驶的作用,片面强调“几百公里零接管”,有意模糊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智能驾驶等概念及其能力边界,甚至在营销中出现了“司机打瞌睡被智驾送回家”的畸形叙事。“L2+”“L2.999”等不规范的提法,更是屡见不鲜,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这些夸大乃至虚假的宣传方式,相当危险和不负责任。在“智驾无所不能”的暗示中,用户很可能混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盲目信任智能驾驶系统,淡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无形中增加交通安全隐患。事实上,这也是近期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些热点事件争议的焦点所在。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汽车工业和消费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激光雷达、传感器、芯片等硬件成本不断降低,算力算法不断优化,加之车企主导的宣传攻势,智能驾驶市场正加速下沉,智驾平权时代正加快到来。但技术平权,指的不仅仅是技术使用权,更应包括知情权——要让用户明白,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智能驾驶只是辅助手段,人机共驾仍是常态。
技术创新无远弗届,但是技术应有其责任边界与安全边界。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筑牢安全屏障,都是企业的责任所在。因此,开展用户教育,必须审慎以待,不能只告知技术的突破性,更要强调,使用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可为有可不为。当然,我们也期待不断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与市场规范,让新技术能够在安全的前提下,真正惠及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