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三明
标题图
三明:瞬时暴雨造成市区多处积水,建设海绵城市到底有没有用?
2025-04-29 10:09 东南网

东南网4月28日报道(本网记者 刘惠萍)4月24日傍晚,受强对流天气影响,三明市城区突遭瞬时暴雨,市区内多处出现短时积水,又逢放学下班高峰期,大量市民出行受阻。随后,网上哗然一片,网民一边倒地质疑三明沙溪河岸实施防洪排涝项目的作用,并调侃三明“海绵城市越建设越内涝”“海绵城市成海洋城市”……此次瞬时暴雨造成多大范围的影响,是何原因造成的,之后部门又将如何应对?东南网记者近期走访了相关部门。

强降雨叠加山洪

超过现有管道承受能力

据气象部门统计,4月24日傍晚,市区最大1小时雨量为64.8毫米,最大3小时雨量为101.5毫米,降水强度较为极端,最大1小时雨量排市区1961年以来的历史第5,最大3小时雨量为市区1961年以来的第1名。另外,经相关专业测算,市区此期间承接的降水总量相当于汛期(5-6月)总降水量的1/5,达608万立方米,相当于92个如意湖(单个容积6.6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远超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承载能力。瞬时暴雨造成东新一路、新和路、乾景巷等15个路段积水,造成车辆通行困难、大量市民被堵路上。

“主要是24日短时强降雨叠加山洪入城,超过城区现有管道承受能力,导致井盖被顶托,雨水溢流路面产生积水。”三明市市政工程养管中心排水所负责人解释。

据介绍,三明市排洪涵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市区的排洪涵因城市建设多数已变成暗涵,特别是排口大多淹没于沙溪河常年水位之下,无法进行排查和清淤。“暴雨时,大量山洪水夹带泥沙杂物涌入排水暗涵,超过暗涵排水能力时,山洪水溢流至道路路面,再叠加短时强降雨,因此给市区排水管道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局部低洼处积水”。

同时,市区排水管网存在较大短板。市区大部分雨水管道管径约400毫米至1200毫米,2022年通过管道能力评估发现市区38%的管道设计低于2年一遇标准,其中29.8%管道低于1年一遇标准(37.5毫米/小时)。此次短时强降雨已超过市区部分管道排水能力,导致市区约70余个井盖顶托,雨水溢流路面。

在东新一路主街道,井盖托顶导致雨水溢流至街面。刘惠萍 摄

当晚,围绕此次瞬时暴雨,网上多是“开车变行船、走路变踏浪”的场景,也有不少网友拍下了“山洪犹如瀑布”的画面。东南网记者也发现,积水路段附近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井盖被顶托和雨水箅子堵塞的现象。也有网友指出,是下水道堵了,水全部漫了上来,“因为孩子在东新小学读书,回来裤子鞋子全湿了,一身臭死了”。

提升两大短板

不存在“越建设越内涝”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市水利局协调配合,加快现有项目建设(中山公园、东新一路、东新五路及东乾路、列西等4个涝片排涝泵站配套管网项目建设),并根据强降雨积水区域,调整项目实施计划,先行解决积水区域管径不足问题。如计划将东新五路及东乾路排涝泵站配套管网建设项目中的商会周边路段由2026年提前至今年实施。”市市政工程养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山公园片区和东新五路片区已启动排涝泵站和配套管网建设,但24日晚,东新五路江滨路口却出现严重积水,是何原因?

针对江滨路口出现严重积水现象,该工作人员表示,东新五路江滨路口位于片区地势低洼地带,暴雨来临时,片区降雨雨水均往此处汇集,加上山洪从东新五路路面倾泻而下,导致该处短期内雨水在路面上大量聚集,无法及时排出,造成短期积水现象。此外,目前,东新五路及东乾路排涝泵站及配套管网均正在建设,完成江滨路大部分箱涵建设,但排涝泵站及关键通道尚未建成。

就网上关于 “三明海绵城市越建设越内涝”的调侃,该工作人员坦言,三明市创建海绵城市的最大目标和初衷是改善城市水生态,提升两大短板,即防洪排涝短板和城市生活污水提质增效短板。2023年创建以来,围绕这两大短板,三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生成了相关建设项目,目前大多在建设期,正在陆续投入使用。另一方面,防洪排涝短板长期困扰该市,2022年市政府确认了“上拦中疏下排外挡”防洪排涝总体布局。上拦是拦山水,中疏是建管网,下排是改扩建排涝站,外挡是建设防洪堤。其中,由市城管局负责“中疏”即中山公园、东新一路、东新五路及东乾路、列西等4个涝片排涝泵站配套管网建设项目。

当晚6点左右,途经中山公园片区,发现该沿河路段可以正常通车。刘惠萍 摄

“虽然排涝泵站及配套管网尚未建成,但是为了确保城市排水畅通,管网建设基本采取的是新建管网,保留原有排水通道,因此不会出现网上所说的‘越建设越内涝’的情况。”该负责人还提到,江滨路管网铺设完成的区域,尽管尚未联通排涝泵站,但也发挥了收水的作用,当天(24日)短时降雨,江滨路在建工地或已开放路段均排水正常。

24晚6时左右,记者途经中山公园片区,发现该沿河路段可以正常通车,未出现往年积水严重车辆无法通行情况。

积水期间,城管部门立即开展应急处理,组织了9支抢险队伍在道路上进行巡查,对积水区域进行开井处理,其中新和路采取应急抽排退水,其余路段在雨停半小时内自然退水。积水退去,市区环卫部门组织50余名环卫工人进行清淤冲洗,截至24日24时全面完成路面冲洗。当晚,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分析积水原因。

环卫工人正在清淤。三明市城管局供图

政府高度重视

事后立即复盘、多方面制定对策

据悉,24日至今,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瞬时暴雨造成的影响,分管领导开展现场调研并组织召开复盘会,逐一分析15个路段的积水原因,并从应急措施、近期工程措施和中远期措施等方面制定整改方案。例如,为解决新和路积水问题,提出应急措施为准备龙吸水车在该区域待命,及时开展抽排;工程措施方面,市政工程养管中心4月26日已立即施工,在新和路和东新五路间建设排水管网,拓宽排水渠道,尽可能地增加新和路排水通道。

延伸阅读: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旨在通过自然与人工措施结合,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减少内涝、缓解水资源短缺,并改善城市水生态。其核心是模仿自然水文循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弹性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降雨。

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不是建几条管网或者建几个公园就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通过“自然+人工”系统重构城市水循环,其复杂性远超传统排水工程。

海绵城市也并非万能,但代表了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城市治理思维转变。通过系统性修复水生态,它不仅能缓解内涝(并非完全消除,海绵体的吸水、蓄水能力是有限的,可以应对正常降雨,无法完全消纳超标降雨),还能为城市提供更可持续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跨学科整合、全空间覆盖、全周期管理、多部门协同,才能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