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5日讯 为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提升镇域人居环境品质,平和县五寨乡深入开展鹿溪流域水环境治理暨断面水质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平和县五寨乡先后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卫生乡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荣誉,高峰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寨河村、前岭村、侯门村先后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前岭村荣获省第四批高级版绿盈乡村,埔坪村荣获“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示范村。
五寨乡全景图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建立“党建引领微网格”推动“人居环境精治理”,由各村(社区)党支部牵头,细化网格、党员责任片区等治理单元,党员亮身份、作表率,主动认领公共环境整治责任区,带头对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等重点卫生死角定期开展清扫,带头“拆废、拆破、拆危、拆违”。
党员带头捕捞河道漂浮垃圾
党员带头清扫网格
志愿者组队巡河道清扫垃圾
在侯门村大社基点探索建立“两统筹、两统管”工作机制,拆除危房89间、猪圈9间、旱厕25个、草坪19个及荒地,总面积约8500平方米。拆除整平后,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群众建房需求,集中连片改造,可提供4500平方米建房用地,突破“地统筹”瓶颈,极大解决村民建房用地和选址难题。
侯门村大社基点探索建立“两统筹、两统管”工作机制
同时,不断推进“美丽庭院+”工作,采用“微整治微干预”手法,投入3000多万元持续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打造寨河营地、侯门最美家门口、埔坪林氏大宗建筑群、前岭最美村道及孝文化广场等示范点,评选“美丽乡村庭院”50户,发展庭院经济99户实现户增收2300元,打造各具特色的“家庭小美”,撬动“乡村大美”。
寨河营地
寨河营地
前岭最美村道
美丽乡村庭院
二是坚持流域治理,守护河清岸绿。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持续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系统查、系统治、系统管,持续开展鹿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200多万元实施五寨乡鹿溪小流域水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升等4个项目,完善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维护提升3处人工湿地,新设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分类集中收集站16个,充实垃圾桶450个;处置河湖“四乱”图斑及问题22处,完成河道清淤2.1公里,打捞河道漂浮垃圾60余吨,整治占用河道养鸭10处、40余亩,清理河道围堰30余处;完善提升14家规模生猪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退养38户散养户。
处置河湖“四乱”问题
鹿溪水流域治理项目
河道整治
三是打造特色园区,构建生态循环。结合五寨乡种、养、加实际情况,规划面积2850亩的五寨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农业种养加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前岭村立体种养项目、丰寨家庭农场提升项目等项目,推进经营型、经营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合作社建设,与园区内生猪、生鸡、生鸭、肉牛、水产等各类养殖场联动,通过种植消纳畜禽粪污“小循环”与全域种养“大循环”,打通养殖和种植的生态联动循环,建立园区种养加全过程资源化利用循环模式。
前岭村立体种养项目(建设中)
四是推行绿色种植,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围绕“鹿溪水质稳定达标、两侧种植业绿色发展、老百姓收入稳步增加”的目标,以鹿溪流域为主区域,大力推进种植业绿色发展。近年来,实施退果还耕668.3亩,土地开发项目584.6亩,创建火龙果、百香果、青枣、芭乐等特色种植基地共750亩,其中“五寨黄金百香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实施退果还林214.5亩,种植油茶204亩,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七指毛桃、黄花倒水莲等药材270亩,实现“效益+生态”可持续发展。创建5家引领型合作社、5家经营型合作社、7家技术型合作社,开展8批次绿色种植技术培训,全覆盖合作社345户农户、4081.58亩果园,推广应用绿色种植技术,推动实施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果园留草覆盖、土壤酸化改良等蜜柚果园生态种管综合措施,近两年来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减5%以上。
火龙果特色种植基地
百香果特色种植基地
青枣园套种玉米
退果还耕
退果还耕
林下经济
下一步,五寨乡将坚持“一盘棋”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统筹推进治污、添绿、降碳等各项工作,在流域治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绿色种植等方面持续发力,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