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主题为“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什么是疟疾?
我们该如何防治?
请往下看
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疟疾主要由五种疟原虫引起: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
根据疟原虫生活史的特点,人感染疟疾后可分为两个阶段:潜伏期和发作期。不同类型疟疾的潜伏期各不相同,一般在2-3周,短则7天,长可达数年。发作期是指疟原虫红内期时,血中原虫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大量裂殖子被释放,其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系统
我国传疟媒介按蚊(简称疟蚊)长期存在,疟疾主要通过疟蚊叮咬传播。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但极为罕见。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疟疾呢?如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或近年来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曾接受过输血的发热患者,应怀疑感染疟疾的可能,建议及时就诊。如出现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等疟疾典型症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热病”和“打摆子”,可初步诊断为疟疾,再经血涂片检测发现疟原虫即可确诊。
出入境人员如何预防疟疾
1.了解目的地情况
要提前了解当地疟疾的流行情况,做好风险准备。目前,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南美洲地区等都是疟疾的流行区,印度和缅甸是我国邻国中疟疾高发的国家。可以通过查询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发布的健康提示或者咨询专业的旅行医学机构来获取这些信息。
2.药物准备
根据目的地疟疾的流行情况和类型,在医生的指导下准备抗疟药物用于预防或者应对紧急情况使用。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条件,有些药物需要避光、防潮保存。
3.个人防护用品准备
准备长袖长裤、蚊帐等物理防护用品,以及含有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等。
1.自我健康监测
从疟疾流行地区返回后,要进行自我健康监测。疟疾的潜伏期一般为7-30天,但也有少数情况潜伏期可能更长。一旦出现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包括去过哪些地方、在当地停留的时间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进行疟疾的检测和诊断。
2.家人防护
为了避免可能的传播,返回后在还有蚊虫活动的地区,尽量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疟疾继发传播。对于从流行地区带回的行李等物品,要检查是否有蚊子藏匿,必要时可以进行清理并杀灭蚊虫。
疟疾治疗
对于疟疾的治疗,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通常最有效。中国的消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以及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上世纪六十年代,恶性疟疾横行,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急受命带领科研团队整理典籍、走访名医,对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反复摸索,第191次实验才获得成功,屠呦呦和团队终于研制出青蒿素。
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20年,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获得无疟疾认证,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0,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
出境旅游务必警惕疟疾感染
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