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馥郁、咸鲜甘香、齿颊留香、色味双绝……央视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打开了福州菜里的宝藏调料——红糟。炝糟、淡糟、爆糟、香糟、醉糟、煎糟……几乎万物皆可糟,闽菜里更有近百道“糟菜”。
在现场,寻味团只解锁了三道红糟菜系——红糟爆蚬子、煎糟鳗鱼、淡槽螺片,撒贝宁就已醉糟,并现场求赠一瓶带回家。
红糟不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代表着福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红糟的红,寓意着吉祥、喜庆和红火,因而在福州的节日和庆典中,红糟菜品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糟是红曲酒的“彩蛋”
红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福建地区就已经广泛使用红曲酿酒,而酿酒后留下的酒糟便是红糟。
宋代文献中,如庄季裕的《鸡肋编》就有记载:“江南闽中,公私酝酿,皆红曲酒。至秋,以红糟蔬菜鱼肉率以拌和。”这说明在宋代,福建地区不仅酿造红曲酒,还利用红糟来烹饪各种菜肴。
来源:闽声杂志图库
苏轼在其诗中曾以“夜倾闽酒赤如丹”来形容福建的红曲酒。这里的“闽酒”指的就是用红曲酿造的酒,而“赤如丹”则形象地描绘了红曲酒那鲜艳如丹砂的色泽。苏轼的这句诗不仅赞美了红曲酒的美味,也间接反映了红糟在福建地区酿造业的盛行。
来源:央视科教微信公众号
来源:新闻110微信公众号
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红曲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记载。他称赞红曲为“奇药也”,并指出其具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等功效。
红糟是乡情的纽带
红糟也承载着福州人对家乡的浓厚情感。在福州的传统节日或家庭聚餐中,红糟的身影无处不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
来源:福建卫生报微信公众号
作为福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红糟菜其独特的酒香与发酵工艺是华人华侨慰藉乡愁的味觉密码。他们通过手把手传授子女制作红糟肉、红糟鱼等菜肴,将“家乡的味道”转化为可品尝的文化符号。
在异国他乡,红糟菜也是福州籍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的标志。聚会中,一盘红糟菜肴,往往能迅速引发同乡的共鸣。
来源:福建发布
此外,红糟菜还融入了多元的饮食文化元素。比如,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华人华侨开的餐馆将红糟菜与当地食材结合,创造出“红糟咖喱鸡”等创新菜品。
经典菜肴
红糟爆蚬子:红糟去腥提鲜,蚬肉鲜嫩弹牙,酒香浓郁。
红糟鳗鱼:鳗鱼用红糟腌制后蒸或炸,肉质滑嫩,糟香入骨。
淡糟香螺片:螺肉切片后以红糟凉拌,口感脆爽,酸甜开胃。
红糟鸡:鸡肉裹红糟蒸制,咸鲜与酒香交融,冷热皆宜。红糟肉燕:将红糟融入肉燕馅料,增添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