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届宣传周以“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主题。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癌症已非“罕见病”,而是威胁全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研究早已证实,癌症可防、可治、可控,关键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意识。
一、癌症现状:数据背后的警示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482.47万例,相当于每天超过1.3万人被诊断为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稳居发病率前三,男性发病率(209.61/10万)略高于女性(197.03/10万),且乳腺癌、甲状腺癌在女性群体中高发,反映出癌症分布的性别差异与疾病谱变化。更值得警惕的是,90%的癌症早期无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达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骤增。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可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可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这意味着,约45%的癌症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早期干预等手段降低风险。但现实中,公众对癌症的认知仍存在误区:有人谈癌色变、消极恐慌,有人忽视早期信号、延误治疗,科学防癌的第一步,正是破除迷雾、正视真相。
二、科学预防:主动规避致癌因素
癌症的发生是内外因长期作用的结果。外源性因素包括化学污染(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物理辐射(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生物感染(如HPV、乙肝病毒)及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熬夜等);内源性因素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异常等。其中,可改变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癌症的“第一道防线”。
1. 远离“致癌高危行为”
烟草与槟榔:明确的“致癌物推手”,吸烟直接导致30%的癌症死亡,除肺癌外,还与口腔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密切相关;嚼槟榔者患口腔癌风险是普通人的28倍,其含有的槟榔碱可直接损伤口腔黏膜。
饮食与营养:“吃对”即是防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减少加工肉(如培根、香肠)、高盐食品摄入,避免油炸、烧烤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物;增加全谷物、膳食纤维、“彩虹蔬果”(不同颜色蔬果含独特植化素,如番茄红素、花青素)的比例,每日摄入5份以上蔬果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运动与体重:“代谢管理”刻不容缓:肥胖与13种癌症相关,如乳腺癌、结肠癌、肾癌等。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维持BMI在18.5-24.0,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需警惕)。
2. 阻断“感染致癌链条”
约20%的癌症与感染相关,通过疫苗接种和生活防护可有效预防。
HPV疫苗:预防宫颈癌、肛门癌:HPV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9-45岁女性应尽早接种疫苗,男性接种可降低生殖器癌风险。
乙肝疫苗:降低肝癌发生率: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诱因,新生儿及未感染者应及时接种疫苗,定期检测抗体。
幽门螺杆菌筛查:胃癌一级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相关,建议高危人群(家族胃癌史、长期胃部不适)定期检测,阳性者规范治疗。
三、早诊早治:捕捉身体的“求救信号”
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80%-90%,但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骤降至20%以下。因此, “早发现”比“好治疗”更重要。以下“危险信号”需持续关注2周以上,及时就医:
异常肿块:乳房、颈部、腋下等部位无痛性肿块,或淋巴结肿大;
出血症状:痰中带血(肺癌)、便血(肠癌)、不规则阴道出血(妇科肿瘤);
消化异常:长期消化不良、吞咽困难(食管癌、胃癌)、腹胀腹痛(卵巢癌);
体重与体力:短期内体重下降10%以上,或不明原因乏力、贫血;
黏膜变化:口腔溃疡长期不愈、私处白斑、皮肤黑痣增大变色(警惕黑色素瘤)。
四、科学治疗:拒绝“偏方”,拥抱规范化诊疗
确诊癌症后,选择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是关键。癌症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需根据病理类型、基因检测结果制定方案。
同时, 心理康复与营养支持同等重要。癌症患者常面临焦虑、抑郁,家属及社会应提供情感支持;营养不良会降低免疫力,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五、健康生活:构筑身体的“抗癌屏障”
防癌不是“额外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习惯:
心态管理:长期压力、焦虑会抑制免疫功能,通过冥想、社交、兴趣爱好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但不焦虑”的心态;
环境防护:减少室内甲醛(新装修房屋)、室外PM2.5暴露,厨房使用抽油烟机,佩戴防紫外线墨镜和帽子;
定期体检:普通人每年一次常规体检,高危人群叠加专项防癌筛查,将癌症扼杀在萌芽阶段。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意义,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唤醒行动——拒绝吸烟酗酒,坚持运动饮食,重视筛查体检,用每一个微小的健康选择,构筑抵御癌症的坚固防线。记住:癌症不可怕,无知和忽视才是最大的风险。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健康为甲,共同迎接“健康中国2030”的到来。
你可能还喜欢
信息来源:忻州疾控动态
编排:苏晓洁
一审:叶梓建 二审:黄玲玲 三审:谢晨艳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