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目前,福建城镇化率达71.8%,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的提质阶段。今年,城市更新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洞察城市症结。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生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多种“城市病”。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体检,才能确保扎实有序和精准有效地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福建山海差异大,城市发展阶段不同,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以体检先行推动城市更新。比如,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体检体系,生成“一表三单”指导更新规划,对标闽南侨乡特色、山海生态基底等开展专项评估,查找影响城市发展的短板弱项;健全公众参与机制,畅通民生诉求渠道,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还要问效于民,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的联动工作机制,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制定个性化的闽派城市更新方案。
疏通城市痛点。市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城市实现可持续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改造,更要重构人与城市关系。近年来,福建城市更新行动在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及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系统性不足、职住失衡等情况,需要持续纾解民生痛点堵点。就此,应系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分层改造,将相对集中的老旧小区整合打包,统一设计、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重点聚焦“一老一小”,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托育设施,推动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引入台湾地区团队,健全城市服务体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政府、居民、社会资本”共担机制,通过专项债、社会基金拓宽资金渠道,以多元共治形式确保长效管理。
焕发城市活力。城市发展的目标,是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福建山水城承载千年文脉与数字基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聚焦发展项目,数字赋能、文化铸魂、生态筑基,推进城市更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永续发展。比如,以智慧创新驱动产业焕新,更新一批老工业区、旧厂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针灸式”街区更新,找准穴位改造一批老街区,打造精品街道、城市客厅,建设活力街区,为青年人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空间,为市民创造更多消费场景;践行“山水人文、有机更新”的绿色理念,依托“策划加规划,规划转设计,设计推实施”实施框架,植入“海绵城市”等绿色技术,保护、修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推动活化利用,让城市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