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茶道
标题图
"茶+康养"玩出花,2025茶业财富密码曝光?
2025-03-27 16:35 茶道CN

3月16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公布,文件提出要“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今年以来,“茶+康养”产业在健康消费浪潮中加速升级,通过产品创新、场景融合与科技赋能,构建起覆盖“饮、食、疗、游”的全产业链生态。

“茶+康养”产业的创新与场景化探索,本质是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的深度碰撞,是茶产业从“农产品”向“健康解决方案”的跃迁。未来,谁能将“茶”融入生活全场景,谁就能在16万亿元的健康市场中占据先机。


茶乡人家 (1).jpg

茶乡之旅(摄影:林志平)


产品创新:功能性茶饮与跨界融合


功能性茶饮爆发


茶饮从传统饮品向健康解决方案转型。喜茶的“超级植物茶”系列以桑叶、苦瓜、黄连花等非传统原料为核心,结合药食同源理念,推出护肝解酒、安眠、抗氧化等功能性产品,年销量突破3700万杯。浙江苍南县共富茶园推出的“酣睡如泥茶”“美若西施茶”等养生茶,由浙江大学现代中药研究所研发监制,兼具口感与健康功效,受到年轻消费者的热捧。


跨界食材与茶饮结合


陕西紫阳县的“金橘茶”将红茶填入金钱橘果壳,融合果香与茶香,附加值提升30%以上;陕西的另一个县镇坪县以黄连花制茶,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年产值达260万元。此类创新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还盘活地方特色资源,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标准化


越来越多的茶企通过AI炒茶机、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福鼎白茶的“茶青凭码交易”覆盖率达90%;武夷山一些茶企的AI炒茶机将批次差异率从10%降至2%。科技应用从种植(如多光谱无人机监测病虫害)到加工全链路渗透,确保了产品安全与品质稳定。


图片

以茶入菜(摄影:张向阳)


场景化探索:从疗愈空间到文旅融合


疗愈茶空间


云南凤庆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极探索“疗休养+旅居”发展新模式。位于该县的3200红茶文化苑,是全国首家以红茶文化为主题的集会议、商务、康养度假、茶旅体验为一体的五星级酒店。酒店推出茶艺培训、红茶印染、红茶下午茶,植物拓印、土陶制作等多项红茶体验活动。开业至今共吸引旅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3800多万元,拉动地方经济收入近5000万元。


康养旅居


结合“疗休养+自然景观/农事体验”模式,打造茶主题民宿与康养线路。安徽祁门县“瓷情部落民宿”引入AI脉诊定制化服务——游客把脉后,智能手环即刻生成健康方案,游客可以品尝以安茶为底、配以多味药材的养生茶,也可在茶修中体验通经达络的茶道奥秘,享用养生菜单中的各类滋补药膳。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概念兴起,许多超市和社区开始探索将茶与健康食品相结合。盒马与北京同仁堂合作推出下午茶专区、浙江社区提供免费中药奶茶等等,将茶饮融入日常健康场景。


茶文旅研学


茶文旅研学正以 “行走的课堂” 重塑茶文化传承范式。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暑期全国茶文旅研学接待量突破 2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47%。陕西安康“秦汉古茶三产融合”项目开设茶博馆,吸引学生参与采茶、制茶体验,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推动茶文化传承与消费场景拓展。


刘洁智 (11).jpg

茶乡新貌(摄影:刘洁智)


击穿行业痛点:“茶+康养”未来可期


“茶+康养”已成为2025年茶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新赛道。然而,这片万亿级蓝海市场背后,却隐藏着产品同质化、标准缺失、科技渗透不足等深层痛点。同时,兼具茶学知识与康养研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60%,严重制约产品的创新。


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当前市场中,“茶+康养”产品的种类繁多,但多数集中在常见的茶叶、花草和药材品种上,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无论是包装设计还是功能,多数产品都大同小异,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限制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也不利于企业品牌的建立和发展。


科学认证不足


虽然茶叶具有多种健康功效,但对于具体哪类人群适合饮用哪种茶、如何饮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所谓的“功能性茶饮”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其宣传的功效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容易产生困惑。


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从茶园到消费者的餐桌,“茶+康养”涉及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然而,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产业链条断裂,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例如,一些小型茶企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从而影响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法规不完善


随着“茶+康养”行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却未能及时跟进。比如,对于新型茶产品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导致新产品上市周期较长;同时,针对市场上存在的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不良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采茶时节——陈雄 摄 摄于永春+13305016693.JPG

采茶时节(摄影:陈雄)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是“茶+康养”仍需要不断创新突破,加强科学研究,优化产业链管理,并积极配合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